為什么要拍讓人不高興的事
要真正建立一個新的形象,你應該用西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展示自己自信和成功。我覺得《歸途列車》的方式,就可以直接進入西方院線和主流電視臺播出,這是西方社會里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會看的,這些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王華 李穎 許斯佳
●西方公共電視臺其實是作為“社會的良心”存在,他們受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相對少一點,他們希望在中國找到說真話的人。這是中國希望改變自己形象最有利的切入點。
——范立欣
2007年初,央視新聞頻道《紀事》欄目播出過一部紀錄片《開往春天的列車》。三個中國家庭的春節迥然不同:在廣州,張哥和陳姐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這年節前,他們花了一星期買到了車票;在北京,剛畢業的外地女大學生幫打零工的母親洗碗,一邊談自己留洋、脫貧、自由生活的理想;在上海,成功男士一家下了高鐵,再搭飛機,去北方滑雪,乘熱氣球升空。
張哥和陳姐的段落,就是紀錄片《歸途列車》的起源。2007年春天,已經移民加拿大的紀錄片導演范立欣拿著這部分素材和拍攝方案,開始為《歸途列車》籌集拍攝資金。
這個計劃很受青睞,最終得到了加拿大國家藝術基金、魁北克文化事業發展署、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基金、圣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基金和美國獨立電視機構ITVS的支持。加上英國Channel 4、法國TV5和加拿大一家高清付費電視臺的播映權預購,《歸途列車》的拍攝資金達到了100萬美元。對很多國內紀錄片來說,這個數字可謂奢華。
導演范立欣說,這部片子首先是拍給中國人看的
《歸途列車》并不是號召大家別去買中國貨,有倫理觀的資本主義并不是壞事,但是中國的勞動力那么多,商人也想賺錢,道德力量很弱,又沒有健全的法律,所以最后倒霉的就是農民工 圖/范立欣
有錢可以讓影片明顯地講究起來。比如在雪災之年,老張夫婦終于搭上火車回家,只為拍列車穿越茫茫雪原的一個外景鏡頭,攝制組用了7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