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史》出版史

費正清和崔瑞德是1966年開始策劃《劍橋中國史》的。當時他們根本沒有料到,自己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發展成一個編寫長達近50年的計劃,更沒有料到,這套由西方學者編寫的中國史居然會在中國出版。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華 李穎 許斯佳

“外國人寫的中國史,有的比我們自己人的書更耐讀。比如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比我讀到的中國人編寫的中國史好得多,比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作家楊爭光在回顧自己30年閱讀史時說。

無獨有偶,和他有同樣感受的有雷頤、吳曉波、秦朔等學者,借助費正清的眼睛,他們反而認識真實的中國。在30年來的閱讀調查中,《劍橋中國史》是中國學者們書架上的必選書。

2010年1月8日,即將面世的《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的新書封面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亮相,成為人文社科書里的最亮點。和它擺放在一起的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修訂出版的《劍橋中國史》11卷本。

將出版的《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

中國通史需要改寫

“《劍橋中國史》是我們出版社的鎮宅之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營銷策劃部主任王磊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原哲學社會科學部基礎上創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任院長胡喬木決定成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專門出版高品質的人文社科圖書。“胡喬木當時說,‘如果有哪本優秀著作他們不出,你們可以彈劾我’。”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王俊義回憶說。

1980年,社科院歷史所把《劍橋中國史》列入出版對象。當時,中國還沒有加入國際版權公約,出國外的圖書不用征得作者和原出版社的同意,也不用支付版稅。1985年2月,《劍橋中國晚清史》按照當時的慣例出版了,立刻在學術界引發了反響,第一版很快賣光了。

王俊義覺得《劍橋中國史》給中國學者帶來一種新的視角。“中國史學家學術研究受政治干預多,用機械唯物主義觀念寫歷史,總是先寫農民運動,文字也比較干巴,可讀性不強。胡繩的近代史用三大高潮把歷史簡單化了。”

王俊義記得當時季羨林說過一句話,“過去的中國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