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 世紀的成功和世紀的失敗——專訪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本杰明·艾爾曼

18世紀的故事是中國成功的故事,19世紀是中國失敗的故事,這種差異不是一個錯誤,而是視角和觀點的問題。我們要了解,費正清為什么認為19世紀中國是落后、傳統的?這個故事不是西方人創造出來的,是日本人創造出來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華 李穎 許斯佳

從18世紀到19世紀看,好像是兩個故事,18世紀的故事是中國成功的故事,19世紀是中國失敗的故事,這種差異不是一個錯誤,而是視角和觀點的問題。我們要了解,費正清為什么認為19世紀中國是落后、傳統的?這個故事不是西方人創造出來的,是日本人創造出來的。——本杰明·艾爾曼

“我們很尊敬費正清那一代學者,但作為他們的學生,我們在中國史研究上一定會超過他們。”普林斯頓大學本杰明·艾爾曼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說。由艾爾曼參與編寫的《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近期將在中國出版。

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經歷了費正清的“沖擊反應論”、列文森的“傳統與現在”,現在美國史學流行的是“中國中心觀”。從費正清算起,艾爾曼是第三代學者。

費正清是上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的。“當時中國發生了很多旱災水災,生活水平很低,就是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以前偉大繁榮的中國,漢朝宋朝明朝是世界的中心,如今怎么這樣窮?洋務運動為什么失???辛亥革命為什么失???為什么是共產黨成功?在國民黨失敗以后,大陸是共產黨領導,那個時候共產黨是美國的敵人,尤其到了朝鮮戰爭的時候,所以美國政府要從政治、經濟上分析中國,要和中國打交道,《劍橋中國史》的誕生跟這個背景也有關系。”艾爾曼說。

而列文森那個時代呢,中國沒有對外開放,他們看的都是臺灣地區、日本、美國的資料。“他的研究有完整的內在邏輯,但是我們發現中國人不是按他總結的答案那樣想的,列文森研究的中國人是他發明的中國人,不是真正的中國人。”

艾爾曼1歲時從德國移民美國,曾在夏威夷大學學習中文。中美冷戰期間,艾爾曼加入美國對華研究計劃,并于1973年到臺灣“中央研究院”學習,1984年他在那里找到了現在的妻子。兩年后他轉到日本學習。后來,艾爾曼師從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席文教授,1980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了東方學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中國科技史、科舉史和清史的研究。

上世紀80年代初,艾爾曼先后到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當訪問學者。艾爾曼的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的中國史研究,也改變了《劍橋中國史》的研究方法和面貌,影響了美國漢學界的中國史觀。

“我們不是把以前的傳統打破了,而是把那個時代研究的傳統方法打破了。”艾爾曼說。

本杰明·艾爾曼 圖/本杰明·艾爾曼

18世紀全球化的中心是中國和印度

到了19世紀的時候,人口已經成為最大的問題了。

南方周末:你在《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里為什么說中國在18世紀很成功?

艾爾曼:這本書討論中國18世紀政治、經濟、學術方面的成功。當時,中國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學習模仿的。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已經養成了下午兩三點喝茶的習慣。他們模仿中國人品茶的方式,花錢買了很多瓷器、茶和絲綢。當時的中國人已經把政治和貿易聯系在一起;有的時候是貢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