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學西方談“民意” “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把脈中國城市規劃困局

如今的中國就是個大工地。對于正在改造、更新中的中國城市來說,如何在政府、規劃、民意之間尋找平衡,這似乎是一個極難求解的問題。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實習生 郭海燕

■“中國的很多規劃方案不完善,不完善、不專業還管制,才是更大的災害。”

■“很多人的辨別能力有問題,回來什么都擔憂,這個不敢那個不敢。留學生越多,這就越成問題。”

■“10年前,許多人來新加坡都跟我說:‘你們太可憐,城市太枯燥。’我當時就說,不要聽他們的,繼續做我們自己的,城市骨架、功能、機理做好了,繁華會自動產生。”

■“民意有兩種,一種是當前人民和社會、企業真正的需要,這些需要其實民意會議上聽不到,要自己去找、去理解。民意會議上談的是另一種民意,就是個人利益。”

如今的中國就是個大工地。對于正在改造、更新中的中國城市來說,如何在政府、規劃、民意之間尋找平衡,這似乎是一個極難求解的問題。

但在中國的政府官員們看來,一個現成的成功案例就放在那里——新加坡,這個上世紀70年代還凌亂不堪的小國,現在已經被稱為“花園城市”。

劉太格可以說是新加坡經驗的典型代表。他被稱為“新加坡規劃之父”,又是中國眾多地區和城市的規劃顧問,這恰恰說明,新加坡以及劉太格的規劃思想已經被中國相當一部分官員所接納。

劉太格說他的優勢在于既了解西方,又了解東方,因而深深地懂得對于中國來說,現在究竟什么最重要。

政府理應承擔更多責任

“雖然也在不停地進步,但和合理的規劃還有距離”

南方周末:中國的很多官員到新加坡來學習城市規劃和管理經驗,在你看來,新加坡的這種成功有什么特殊之處?

劉太格:在規劃方面,新加坡政府是承擔了很大的責任,把規劃做得很細,甚至每個地塊的紅線、容積率、高度控制、進出口都有規劃。這種做法和西方、和中國都不同。

按照西方的理念,政府承擔這么重大的責任、把地塊規劃做得這么細,就是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