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代課教師的人生答卷
這是一位將要被清退的西部代課教師,他在貧瘠的山村任教22年,教出了30名大學生。他已貧病交加,但他把自己比喻為山梁上的樹,時日越久,扎根越深。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林春挺
這是一位將要被清退的西部代課教師,他在貧瘠的山村任教22年,教出了30名大學生。他已貧病交加,但他把自己比喻為山梁上的樹,時日越久,扎根越深。
然后,清退意味著他將要被“連根拔起”,他自問“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他回憶,有一次被慈善組織請到北京培訓,站在天安門廣場時,眼淚就流了下來。
大雪封山后,至今仍拿著200元月薪的代課教師王建林習慣在結滿冰棱的窗前回首往昔。他的視野因眼疾而模糊,如同那搖曳不定的未來——今年,這名甘肅會寧縣的代課教師將和中國僅余的31萬代課教師一起,被最后“清退”出歷史舞臺。
對這個龐大而沉默的群體來說,這是繼4年前教育部發布“清退令”后又一個艱難時刻,他們部分已拿著數百元不等的補償落寞轉身,剩下的則等待命運的裁決。
消息激起公眾的關注,人們通過QQ群等網絡組織形式呼喚公正對待代課教師清退問題;各種以尋找和資助代課教師為主題的公益行動也發起。
雖然教育部隨后澄清“未明確清退時間表”,但1月22日該部門宣布嚴禁聘用新的代課人員,多個省市相繼出臺清退計劃,仍預示著“清退”將進入最后的倒計時。
王建林作為代課教師的錢遠不足以維持家用,妻子不但要擔起農活,還攬下織地毯的活養家 圖/南方周末記者 葉偉明
他和青春:理想,囑托,扎根“我不是沒有機會回到城市。”22年后,代課教師王建林時常沉思,“但人有時候就像那山梁上的樹,一旦扎下根來,只會越扎越深。”
寒假中的甘肅會寧縣漢家岔鄉常山小學空空蕩蕩,孩子們剛走幾天,失去教職的恐懼就困擾住了代課教師王建林。“我看新聞了,說要清退。”1月15日下午,坐在貼著漢語拼音識字卡的教室里,47歲的王建林攤著雙手,“我不喜歡‘清退’這個詞,像趕一群叫花子似的。”現在,他所在的甘肅——中國代課教師擁有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將清退剩余的2.1萬名代課大軍,他們絕大部分在偏僻的農村。
如果不是兩年前搬到這個新校舍,常山小學還只是兩間泥房加一個木制廁所的簡陋教學點,一根跳繩和一個皮球是全部的家當,下雨的時候泥漿水沒過腳踝。
王建林在這里當了22年代課教師,村里兩代人都是他的學生。“最好的年華都耗在這里了。”村中的同齡人說。
王老師皮膚有點黑,面龐消瘦,嚴重的眼疾甚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