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駐京辦”媒體的生存現實
2009年,駐京辦風聲正緊、濰坊裁撤駐京辦的消息引起種種揣測與觀望的時候,李罡卻逆流而上,一系列為駐京辦發聲的活動搞得風生水起。他預計:駐京辦撤不掉。
責任編輯:李梁 郭力 馬昌博
一月下旬,數千家駐京辦將要撤銷的消息傳來。在這場輿論旋渦的中心,有一家專門報道駐京辦資訊的報社和網站:《駐京資訊》報和邸訊網。作為駐京辦系統龐大復雜的產業鏈的一部分,它們如何生存和發展?駐京辦系統在它們眼中,是怎樣的一種現實?
撤銷“駐京辦”的消息,來自于1月23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這篇題為《駐京辦迎來大撤銷》的文章稱:相關主管部門將出臺紅頭文件,在未來的6個月內,數千家駐京辦將被撤銷完畢。
輿論歡呼雀躍,但在駐京資訊報社社長、邸訊網總裁李罡看來,應該為駐京機構客觀公正地呼吁一下。
李罡主持著一家專門報道駐京辦資訊的《駐京資訊》報,每月出刊一期,與之相應的還有一個網站:邸訊網。它令人想起過去報道京城朝政消息的邸報。
當撤銷駐京辦的消息傳來時,李罡和他的《駐京資訊》報社已然順利拿到刊號,將由從內刊變為公開出版的刊物。
幾年來,“駐京辦”一直被媒體炮轟,名聲不佳。2006年,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剛剛炮轟駐京辦“目的就是‘跑部錢進’。跑是足字旁,還有一個‘包’,要帶包去跑”,李罡卻決然放棄曾經的雜志與媒體希望,經過半年的調研,創辦《駐京資訊》報和邸訊網。
2009年,駐京辦風聲正緊、濰坊裁撤駐京辦的消息引起種種揣測與觀望的時候,李罡卻逆流而上,一系列為駐京辦發聲的活動搞得風生水起。
新一輪報道引起了“駐京辦”存廢紛爭,對李罡沒有什么影響。他預計:駐京辦撤不掉。不僅如此,他和手下的人馬正摩拳擦掌,準備在新的一年里在駐京辦領域里大展宏圖。
這一報一網,如何生存?如何在駐京辦龐雜的資源中發展?他們如何為“駐京辦”正名而呼吁?駐京辦系統在它們眼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現實?
駐京辦“古老而富生命力”
“駐京辦”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個機構,其身上還附著了復雜龐大的附屬行業。
1980年出生的李罡,2002年在《中華英才》半月刊當記者。對李罡來說,這段經歷顯得十分光彩,“那個時候我們采訪國家領導人很容易,記者們幾乎都有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
4年后,從《中華英才》雜志出來的李罡投了一點錢,和朋友一起承包了《經理日報》的《世界華商》周刊。
2006年的李罡,在迷茫中追逐著承攬一個一個項目。其中包括給一些地方政府做城市發展規劃、做產品推介。
一次,在給山東青島平度市的“馬家溝芹菜節”、“大澤山葡萄節”做推介的時候,通過走駐京辦的路子,他竟然很容易就獲得了為當地政府在京舉辦新聞發布會的項目。
嘗到了政府資源甜頭之后,李罡發現,通過接近“駐京辦”,可以成為介入地方政府資源一個最好的切入點。正在尋求轉向的他,把全部注意力投到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