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爭議】格林斯潘,“衰退”的罪魁?
Mark Wilson/Getty Images圖
他曾經創造了美國戰后最長的增長和繁榮,被人譽為“偉大的舵手”,甚至令與他同時代的總統相形見絀。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吸引了幾乎全世界的關注。然而,在他功成身退之后,籠罩在他身上的光環卻日漸暗淡,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稱:斯人已去,遺害猶存;甚至有美國經濟學教授著書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騙局”。他就是曾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他真的錯了嗎?
罪名一:18年放任非理性繁榮引發經濟衰退
聲討:格林斯潘過去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國出現了家庭儲蓄負增長和經常項目赤字創紀錄這兩大嚴重問題。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為了賬面上好看,格林斯潘在兩年半內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到1%,這其實是用一個新的泡沫來挽救已經破滅的泡沫?,F在看來,很可能就是這一次牽動了全球崩潰的鏈條。
辯護:在當時條件上來講,這是最穩妥的辦法。當時,美國失業猛增200多萬,經濟增長率下跌一半,在2003年時市場評論家就普遍預測美國將進入通縮周期,這個時候只能降息。至于降息后,美國人拼命購房、消費,華爾街大量進行次貸衍生品交易,令四年后出現另一輪危機,這無論如何很難算到格老頭上。
罪名二:打造“經濟泡沫”,令虛擬資產充斥市場
聲討:他導演的“繁榮”給出了一個很不好的示范:無論如何好吃懶做,“牛市”永遠存在。而“空對空”的交易居然也能實現價值增值。這種自欺欺人、不勞而獲的心態影響了美國的價值觀。
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結果是貨幣變得異常廉價,借貸者可以輕松地獲得貨幣。在這次次貸危機中,短期利率的下調使這些高風險的次貸資產表面上看來比較安全,許多投資者都為這個假象迷惑,購入很多正常情況下他們不敢碰的次貸證券產品。
辯護:這種直線型的邏輯反映出作者毫無經濟學常識。格林斯潘是弗利德曼學說的實踐者,他曾說:“我個人可以提醒投資者過熱的股市存在著風險,但制止股市泡沫不是聯儲的任務?!睋Q句話說,格老當政時的美聯儲絕不會因為虛擬經濟的起伏而使用利率手段,他和美聯儲所秉持的理念是用利率變化引導人們預期的變化,從而成為實體經濟周期性變化的“阻尼”。
罪名三:投機主義,一味迎合市場導致失職。
聲討:格林斯潘具有兩副面孔,一副能夠準確反映其真正天才的一面,而另一副則反映了他機會主義的一面。他選擇的往往是自己認為精明的政策,而不是明智的政策。他知道人人喜歡牛市,即使泡沫堆積潛伏了巨大風險,他也刻意迎合市場。早年,他為了與白宮高層近距離接觸而學打網球,這說明他有“諂媚”的一面。他所具備的一些品質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也正是這些品質使他變成一個失敗的中央銀行家。只要白宮的主人立場一變,格林斯潘就會跟著改變,力求與政界和華爾街保持一致。這是格林斯潘得以連續五次擔任美聯儲主席的關鍵因素。
辯護:既然為美國政府打工,和華爾街保持一致難道是瀆職嗎?格林斯潘只是一個政府官員,而不是神。他這樣做,必然有其局限性。
【點評者說】借用國際清算銀行專家的評價:一個受歡迎的銀行家絕不會是個優秀的銀行家……當一個中央銀行家努力去抑制資產泡沫時,他采取的政策一定不會令大家滿意,因為每個人都喜歡一個正在膨脹的泡沫。同時,人們又要求中央銀行家們把眼光放遠,而有時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決策在當時是不受歡迎的,但從長期來看卻是對公眾有利的。希望中國的“中央銀行家”們能引以為鑒,我們真的不希望看到中央宏觀調控這么多年,最終居然還是無法避免如此高的通貨膨脹。
(責任編輯 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