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是辯論比賽
政治不是辯論比賽,群眾不會在詞鋒、辯才等項目上逐項給你打分;最終勝負更不是由這些項目的得分簡單加起來而作決定。政治很多時候講的是一種感覺。
政治不是辯論比賽,群眾不會在詞鋒、辯才等項目上逐項給你打分;最終勝負更不是由這些項目的得分簡單加起來而作決定。政治很多時候講的是一種感覺。作為領袖,最終令人心悅誠服的,往往不是咄咄逼人、口舌不饒人的小聰明,而是胸襟、風度、包容以及誠信。
過去兩個月,香港天氣嚴寒,政圈卻吵得火熱,街頭也風起云涌。特區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以興建與全國鐵路網連接的高鐵。但因造價昂貴,并且需要清拆農民的家園,惹來一些立法會議員甚至以“80后”年輕人為主力之團體的反對。
部分人士指責那些立法會議員用“拉布戰術”,不斷發問或議論,以拖延議會的表決。因為反對的議員在議會中屬于少數派,手中沒有足夠的票數將撥款否決,孤掌難鳴的情況下,惟有以此換取時間,希望引起公眾關注議員反對的因由。與過往的“拉布戰”不同,這次議會外有成千上萬以“80后”年輕人為主的反對民眾集結,他們包圍立法會,聲援議會內的議員,聲勢浩大。
結果,立法會經過12月18日、1月8 日、1月15日、1月16日,4次漫長的會議,才勉強通過撥款。但政府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場外聚集的民眾一次比一次多,由千人變作萬人,最后甚至觸發部分示威者與警方的沖突。整個社會也被此事炒得火熱,事件連續很多天成了報章、電子媒體的頭條新聞。
但事件中的一個有趣現象是,面對種種爭議以及反對者一浪接一浪的攻勢,負責的官員、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民望不跌反升。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1月4至9日所做的民調顯示,鄭出任局長的支持率,較上月初上升了接近5個百分點,至38%;反對出任率為14.4%,下跌了兩個百分點。
這個現象又該如何解讀呢﹖
這除了反映香港社會的主流并不反對興建高鐵之外,在領袖學上來說,更有啟示意義的是鄭汝樺處理矛盾和爭議時的態度和形象。在那些議會辯論中,當事人原本很容易喪失理性、意氣用事,鄭卻始終沉得住氣,保持不溫不火的態度,在議會答辯時沒有犯重大錯誤,沒有過激和橫蠻無理的話。以下且舉出一些例子:
去年12月18日,立法會第一次討論和審議政府提交的高鐵撥款申請時,反對議員第一次成功地把會議拖延至結束時仍未能表決。鄭汝樺在回應記者的提問時,部分人士原本預期會出現一個怒火攻心、口若懸河指責議員種種不是的官員,不料鄭卻說:“我們完全尊重立法會,在審議程序時,他們要小心處理……我們是明白的,我們亦會盡力去解釋給議員知道。”反過來體恤議員的職責,讓反對者也無從發作或借題發揮。
1月8日第二次會議仍未能成功表決,會后鄭再次表示,尊重議員提問的權利及責任,但本港興建高鐵刻不容緩。
接著,在1月12日播出的一個電視專訪中,鄭被記者再次問到如何看撥款日期一再押后的問題時,卻說政府沒有就審議時間定下底線,她說:“(議員)用不同的方法,很多時候也只是問著相同的問題。但我也明白議員會關心某些題目,是否重復,當然是由主席裁決,而我就會盡力回答議員的問題。”
在1月13日播出的一個電視專訪中,她被記者問到如何看待一群“80后”年輕人包圍立法會進行抗爭?;蛟S個別人士期望她會說出一些火上澆油的話,例如指責年輕人“過激”、“不成熟”,讓反對派更有利于進行群眾動員,激發更多人上街。但鄭汝樺卻平和地說,這說明年輕人關心社會事務:“青年人有熱誠是好的,我們也年輕過,也經歷過那個階段。當然我們也想他們用成熟的態度去看待這次的一些事實。”
同一個專訪中,記者問到,關于香港的未來,政府強調的是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出來抗爭的年輕人則要求保留多元價值和反對經濟至上。鄭回答:“我相信年輕一輩中也有多元化的聲音,事實上我們也有聽到,這正是我們覺得多理解多溝通是一件好事的原因。”
當然,鄭汝樺心里真的如此誠懇、心胸廣闊,還是在做公關表演,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民眾中的中間派,沒有被一些官員的意氣話激發投向另外一邊,卻是事實,盡管鄭在處理這次事件中也還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改善的地方。
這種處理得當并不是必然的,而是“經一事,長一智”的結果。幾年前香港便曾有一個經典反面案例: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在推動《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時,因為言語招搖,愛逞口舌上的一時之快,結果處處惹下話頭,被媒體放大,最后含恨下臺。
葉太當時不知道,當她以為自己的辯才如何天下無雙時,其實人們都聽不進耳,只覺得巧言令色,甚至強詞奪理,即使嘴上語塞,心里卻也不服。政治講的往往是一種感覺。如果你詭辯連篇,只會更容易撩起對方的不憤和好勝心,摩拳擦掌,誓要與你狠狠地再斗一場,結果只會把局面愈弄愈僵。
葉劉淑儀和鄭汝樺截然不同的結果,就是“政治不是辯論比賽”這個理論的最佳證明。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