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204)

只有對問題冷靜、深入地討論,才有助于推動問題的解決。在是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問題上,媒體恰如其分地承擔了這樣的責任。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思考,重要的不是能提出一個概念或者價值,而在于能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本文做到了。理論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樹常青。

責任編輯:史哲

(1.26—2.2)評審:潘采夫

No.1 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中國邏輯

《21世紀經濟報道》,1月27日,社論

(原文摘編)主流經濟學認定,在勞動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工資就意味著提高了雇傭成本,因此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會減少勞動需求,從而導致失業。而我們認為,現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必需的,但理由則完全具有中國特色。

雇傭,是勞資雙方之間的契約,但并不是雙方所有的權利和義務都可以寫進勞動合同里。更重要的是,一些關鍵條款即便可以寫入勞動合同,卻無法向第三方證實。例如,勞動合同固然可以規定“工作勤奮應該額外獎勵”,但是究竟怎樣才算“工作勤奮”?一旦工人勤奮工作,每天加班加點,到結算工資時資方完全可以不認賬,比如說“你并不比其他工人更勤奮”。而要訴諸法院,法院對這種雙方都知道但是沒有確鑿證據的行為也難以裁定。這種無法窮盡所有可能情況或者條款無法被第三方證實的合同,就是所謂的“不完全契約”,資方賴賬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敲竹杠”。

考慮到中國并非像歐美國家那般法律完備并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