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數十億萬富豪誕生——非暴力拆遷的深圳樣本
今天的陳峰,按照收入順序其職業頭銜分別為:房東、股東和水電工。家族的物業出租收入是他收入來源的主要部分,其后便是村股份公司每年數萬元的分紅,以及作為股份公司水電工每月一兩千元的“茶水費”。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被拆遷的城中村村民非但沒有遭遇暴力,反而拆成了億萬富豪。這一與外地迥然不同的非暴力拆遷現象,既與過去十年飛漲房價有關,也與深圳各個城中村居民自治組織的形成和開發商在造城模式上的探索有關。
在最近短短兩個月時間里,深圳崗廈與大沖兩個城中村,因舊城改造拆遷而造就數十名“億萬富豪”的傳奇,不僅占據了眾多的媒體版面,而且使得伴隨著深圳特區成長數十年的“城中村現象”再度引起了公眾關注。
1月23日,深圳最大的舊村改造項目——改造面積達68.4萬平方米的大沖舊改村民物業簽約儀式正式舉行,這標志著由華潤置地投資超過60億元的“造城項目”進入實質啟動階段。大沖村東南北三面都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區,與其一路之隔的是甲骨文、TCL、中興通迅等知名大企業,出租業是大沖871戶2000多本地村民集體和個人最主要的經濟收入。
深圳CBD內唯一城中村:崗廈村拆除工地 圖/CFP
等待拆遷的大沖村一角 圖/CFP
在深圳最近這兩個城中村舊改的補償中,村民們不僅按規定獲得了四百多平方米合法面積、每平米一兩萬元的充分補償。還包括相當部分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的違章建筑也得到相應的補償,“如果只按每戶四百多平方米宅基地計算,怎么可能補出那么多億萬富翁?”大沖舊改負責人說。
在談到內地的暴力拆遷事件時,崗廈和大沖舊改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提起了上海潘蓉事件中拆遷補償的“不合理”,大沖舊改負責人替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潘蓉家480平方米的住宅,政府僅補了86萬,算下來一平方米只有1000多元的補償金額,在原區“買個小戶型都買不起”,人家怎么會不抗議?
據崗廈村舊改負責人介紹,除了可觀的補償金額或回遷物業的升值外,深圳城中村改造“不可能出現唐福珍或潘蓉那樣的暴力場景”的原因還在于,深圳城中村村民在過去20年的經營后,“都是有身家的人”。崗廈村里最窮的一戶人家也有700萬身家,改造回遷后獲益更大。
大沖村舊改負責人也有同感。他說,大沖改造后,村民們不是“由窮變富”,而是從富變得更富。他提起不久前村里人結婚,簡直就像一場豪華轎車大游行,“奧迪什么的靠邊站,最后一輛貼了花的大奔還找不到人開”。
雖然不會出現暴力場面,但涉及數千人利益的城中村改造也不可能那么一帆風順。按崗廈舊改負責人的話說,“打官司是免不了的”,現在就有十幾宗仲裁在法院進行中。
實際上,深圳城中村改造能夠實現非暴力拆遷,還涉及到兩個獨特的重要因素,一是類似于大沖股份公司這樣的“城市居民自治組織”,在談判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是如華潤這樣的開發商找到了創新的開發模式,使得開發商在有利可圖的預期下,將補償標準提高到合理的市場水平。
為村民說話的“超級公司”
城中村村民兼具 “股東”的雙重身份,使得股份公司在領導層選舉程序中,呈現出某種奇特的“直接民主”形態:身為“股東”的村民們,按照自己的村民身份,一人一票選出新任董事長和管理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