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綁架了科學? IPCC遭遇史上最強信任危機

為何在哥本哈根會議結束還不到三個月,國際社會就出現對IPCC的從技術到道德層面的精確打擊?為何在哥本哈根會議結束還不到三個月,國際社會就出現對IPCC的從技術到道德層面的精確打擊?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實習生 郭海燕 張曼瑩 袁端端

為何在哥本哈根會議結束還不到三個月,國際社會就出現對IPCC的從技術到道德層面的精確打擊?

從 “曲棍球門”、“氣候門”、“冰川門”到如今的“亞馬遜門”,隱含在這些爭議背后的是,IPCC報告日益成為國際氣候談判的角逐對象。

公眾對于IPCC這個組織及其評估報告聲譽和權威性產生疑惑,這也為氣候談判政客們留下了更大的回旋、談判余地。

IPCC連遭信任危機

IPCC再陷“亞馬遜門”。

上周六,繼“冰川門”之后,英國媒體《星期日電訊報》披露:在IPCC第四次報告中所指出的“氣候變化將威脅到40%的亞馬遜雨林”,此結論再次援引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原報告作者聲稱他們的依據來自《自然》雜志。但很快人們發現,原文指出這一威脅來自砍伐,并非來自氣候變暖。“又是‘灰色文獻’惹的禍。”國內一位參加了多次IPCC工作報告撰寫的專家感嘆道?;疑墨I指那些非公開發表的會議文集、論文、報告、檔案等文獻。WWF的報告,正是所謂的“灰色文獻”。

細數目前針對IPCC報告的質疑,問題幾乎都出在了“灰色文獻”上。

就在“亞馬遜門”發生的十天前,IPCC就喜馬拉雅冰川融化時間的錯誤正式公開道歉:承認其在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關于“喜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快,如果地球繼續暖化,它們可能在2035年消失”這一結論,所依據的科學數據來源可疑。

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眾多質疑中,IPCC惟一承認的錯誤。

關于冰川融化的結論也是來自WWF的2005年年度報告,而這一結論又來自1999年《新科學家》雜志對印度冰川學家賽義德·哈斯奈英進行采訪的報道,后者已經坦言,《新科學家》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他的意思。

引用了未經“同行評議”的非政府組織報告,這一問題與“亞馬遜門”如出一轍。所謂“同行評議”是指一位作者的學術著作或計劃被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評審。

目前針對IPCC報告的質疑,幾乎全部集中在了由第二工作小組撰寫的關于“影響和適應”報告中,而這一部分,相比較而言,也是引用“灰色文獻”最多的部分。

IPCC報告由三個小組負責編撰。其中,第一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