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規劃:最大的困難是官員,最大的問題是土地
綠道,一個被國內外景觀設計學者推崇的生態概念,正在進入中國各地官方視野,并被強力推行。這個在世界城市史上早已誕生一百多年的理念終于在國內大面積落地,學界不吝贊美之辭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實習生 郭海燕 張曼瑩 袁端端
珠三角三年內將建設1690公里“綠道”,這意味著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將從生產、生活型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
綠道,一個被國內外景觀設計學者推崇的生態概念,正在進入中國各地官方視野,并被強力推行。
1月初,廣東宣布將用3年時間建成1690公里的“珠三角綠道網”,省委書記汪洋要求將綠道擺在和城市軌道同等重要位置,建設“兩道工程”。
這個在世界城市史上早已誕生一百多年的理念終于在國內大面積落地,學界不吝贊美之辭,“對城市來說,綠道具有革命性意義。”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說。
實用第一?生態第一?
“我們每天生活的城市到處是鋼筋混凝土樓宇森林和汽車組成的鋼鐵公路,我們在享受現代都市文明便利的同時,也發現我們呼吸的空氣不再甜美,河流也不再清澈,我們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
1月7日,糟糕的環境問題以專題片的方式,在廣東省委全會上播放,沉重的旁白配以急促的管弦樂,力證綠道建設的必要性。“綠道是具有生態、文化和休閑價值的線性景觀。”李迪華說。
直觀而言,綠道突破了“塊狀”休憩地的想象空間,形成“線狀”。當城市軌道交通越來越擠壓行人、自行車空間時,綠道以狹長空間排斥機動車進入;當鳥類等動物無法在城市生存時,綠道為動物提供了遷徙、繁殖、基因重組的通道;當河涌被填埋、掩蓋時,綠道起到保護者的作用。“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綠道使市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