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首次ECFA正式商談 名謂之變 利害之計

“大陸要和臺灣簽署ECFA,民族情感與政治因素當然是最主要的,臺灣多數民眾對此心知肚明?!?/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梁 郭力 馬昌博

■ECFA系列報道之四

“大陸要和臺灣簽署ECFA,民族情感與政治因素當然是最主要的,臺灣多數民眾對此心知肚明。”

而馬英九面對執政能力的質疑,將壓力轉嫁到ECFA的談判桌上,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在ECFA談判中,臺灣要的越來越多,給的卻越來越少。

不過,“最重要的是,同一個國家內,就不存在誰吃虧誰得利的問題。”

商談現場,一板一眼?!D/新華社

“花了很多時間溝通,并沒有因為哪一件事情卡住了。”臺灣代表團主席、?;鶗倍麻L高孔廉,在兩岸首次ECFA正式專家工作商談結束后說。

1月26日,兩岸正式啟動ECFA會商。長達九小時的談判中,除去確定未來商談細則、程序等,兩岸ECFA的第一次交鋒,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確定了“ECFA”這個英文名稱,至于中文名稱,雙方同意,大陸稱“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臺灣叫“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這個協議的名稱,已經經歷了幾次變化。事實上,就在ECFA正式商談之前,馬英九甚至為了讓民眾聽得懂,公開將ECFA簡化為"兩岸經濟協議"。

而名謂之變背后,是利害的計較。“ECFA是很重要,但它對于大陸的總量經濟來說,影響畢竟相當有限。”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卻認為,無論從戰略發展角度還是具體益處來看,簽訂ECFA對大陸當然很有意義。

究竟ECFA的利弊孰重,對未來兩岸關系意義何在?

“洗腳”?“不吉利”!

兩岸要建立的經濟合作機制究竟用何種名稱,其過程幾經周折。

馬英九上任之初,力推“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那時的英文縮寫為CECA。隨后在2008年底,大陸對臺政策出現新提法:“兩岸可以為此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如此正式回復對岸,足可見大陸的善意及誠意。”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但是,臺灣民進黨把CECA這個名字污名化了,認為用閩南語念CECA有“洗腳”的意思,“不吉利”。

還有島內言論認為,CECA與大陸和香港簽的CEPA發音極像,“有矮化臺灣之嫌”。為此,臺灣“陸委會”還一度將其改成“兩岸綜合性經濟協定”,這聽上去更有“國與國”的性質。不過,僅在一周后,該提法即被馬英九否定,換成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在此之后,ECFA中英文的說法漸漸在兩岸學界流傳,直至第一次兩岸正式商談終被確立。ECFA英文不變,大陸只將中文改成了更習慣的“框架”一詞。

某種程度上看,名稱之變恰反映出兩岸官方對于ECFA的態度。經濟規模小得多的臺灣,反而比大陸更顯主導性,包括“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等條款都極具不平等性。

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江岷欽看來,對大陸來說,臺灣的絕大部分技術或產品,都并非不可替代。“大陸要和臺灣簽署ECFA,除了經濟上的理由之外,民族情感與政治的因素當然是最主要的,臺灣多數民眾對此心知肚明。”江岷欽對本報記者說。

“但是,臺灣對外貿易中七成來自中國大陸,這讓臺灣的弱勢團體、產業、族群都有危機感,總覺得馬英九在簽訂前沒有說清楚。”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說,“其實,任何有經貿常識的人都知道,像ECFA這樣的框架協議可能涵蓋到上萬項經濟事務,就算把全世界所有的經濟學家關一個月,也沒辦法說清楚。”

馬英九執政能力的不成熟,讓他在面對民進黨質疑、民眾施壓以及島內輿論的口誅筆伐時不知所措,只好將其個人的政治壓力轉嫁到ECFA的談判桌上。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便是,在ECFA談判中,臺灣要的越來越多,給的卻越來越少。

經貿問題是頭政治問題是身

當1979年海峽兩岸開始經貿交流時,兩岸貿易額只有0.77億美元。其后30年的發展,兩岸經貿往來之活躍雖已今非昔比,但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看來,整體上那只是一種單向的、不平衡的經貿關系,“它對兩岸關系的發展起了很多限制作用”。

轉機出現在2008年,復談的“陳江會”已簽署十幾項協議,固有的單向經貿模式因此開始向雙向轉變,這使得兩岸經貿關系的機制化構建有了實現的基礎。

郭震遠注意到,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并且十七大報告予以重申。“ECFA帶動下的兩岸經貿機制化,會讓大陸與臺灣的經貿界更緊密地合作,共同走向國際社會。”郭震遠說。

不過,從已經透露的信息來看,在ECFA將包含的早期收獲項目中,臺灣想在大陸“收獲”,卻不想讓大陸在臺灣“收獲”,處處強調對等原則的臺灣,恰恰給了大陸最大的不對等。

郭震遠對此并不意外,他覺得“處理兩岸經貿關系不該算小賬,要學會算有利于臺灣和大陸經濟的大賬”。“更重要的是,同一個國家內,就不存在誰吃虧誰得利的問題。”郭震遠對本報記者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正式生效,在臺灣人心目中,簽訂ECFA顯然有一本利大于弊的“小賬”。“臺灣民眾很清楚,在經濟上他們別無選擇。”臺北大學的鄭又平對本報記者說,除了極少數綠營人士外,即便綠營的大部分學者和政治人物也都認為,簽訂ECFA對臺灣來說刻不容緩。“當你都吃不飽的時候,當你的產業都受到生存威脅的時候,沒有人會先思考政治問題。”鄭說。

江岷欽教授覺得用“頭過身就過”這句話,很能形容臺灣人對于ECFA的態度。“ECFA中的頭就是經貿問題,身就是兩岸政治問題,對多數臺灣人來說,經濟問題解決了,政治問題自然不是障礙。”江岷欽說。

和平協議助推劑

兩岸正式啟動ECFA談判僅過了四天,美國宣布對臺64億美元的軍售??此瞥掷m回暖的兩岸關系,在美國因素下又平添變數。

毋庸置疑,即便兩岸交往頻率及深度已今非昔比,美國對臺灣社會生活依然有廣泛滲透力。包括李登輝、馬英九等幾任領導人都是留美博士,臺灣七成留學生也都選擇美國,無論是民主制度還是普通民眾的價值觀,受美國極深影響亦是客觀事實。

不過隨著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越來越大,美國對臺灣的影響力下降已是必然。江岷欽曾與前任美國在臺協會主席楊蘇棣有過四次交談,楊對他發牢騷說,“兩岸越來越緊密,讓美國的角色越來越使不上力”。“ECFA的簽署必然會讓大陸的價值觀影響到臺灣,就像國畫里的山水畫,上面的墨會渲染出去。”江岷欽說,“因為經濟實力雄厚,大陸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時間的延長會讓臺灣來認識大陸,進而從認識產生認同。”

在此邏輯下,簽署ECFA對于兩岸加快融合顯然是助推劑,甚至為未來簽訂兩岸和平協定,也有公權力部門對接商談的借鑒意義。

不過,鄭又平也提醒,兩岸經濟的整合與社會的融合,是一個漸進過程,“它的時間可以很長,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臺灣時事評論員蘭萱也贊同這種說法,“如果這個世代我們不能解決兩岸問題,可以留到下個世代去解決,兩岸領導人需要有大智慧,不要過快的推到結論上去”。

按照臺灣“陸委會”公布的ECFA談判進程表,兩岸預計在今年上半年確定ECFA具體文本,并交付“陳江會”簽署。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兩岸專家均對ECFA順利簽署持樂觀態度。

不過,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認為,ECFA最大的變數是在簽訂之后生效時間。去年底臺灣三合一選舉中,ECFA成為在野黨操弄選舉的議題,執政的國民黨選舉受挫,不得不在ECFA問題步步退讓。面對民進黨的緊逼,臺"陸委會"2月1日表示,ECFA必須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后才正式生效。

“如果民進黨還在立法院堅持杯葛,不讓ECFA審議通過,生效有可能是遙遙無期了。”王建民說。 

網絡編輯:王憐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