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過時代黑暗天幕的兩顆彗星
一個革命時代的共產主義文學圣徒,獲得今日西方和他的祖國如此的尊崇,令我深感意外。
責任編輯:馬莉
一個革命時代的共產主義文學圣徒,獲得今日西方和他的祖國如此的尊崇,令我深感意外。
今夜,我拿起兩部詩集:一部是《瓦普察洛夫詩選》,另一部是《米吉安尼詩文集》。
《瓦普察洛夫詩選》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本,多人譯。封面桔紅色,其上有線描的兩個武裝起義者形象,書名及書脊均作玫瑰紅。若在煤油燈光的映襯下,會顯得格外溫暖,仿佛透著初暾的微光。
《米吉安尼詩文集》是中學時代購讀的,存放在家屋的大木柜里。上世紀60年代初突發洪水,所有的存書連同木柜全被壓在磚泥之下,其中就包括米吉安尼。我找不到書的封面,首尾也有缺頁,扉頁后面插印的作者頭像也沒有了。依稀記得詩人的模樣:前額開闊,目光略帶憂郁,唇上留著短髭。這部書的用紙特別粗,脆,顏色也特別灰。“大躍進”年代有一批書都用這種紙,海涅的《新詩集》就是,簡直近于黑。米吉安尼的詩印在這上面,倒是很相配,愈發顯出那憂郁來。
在報上讀到關于紀念瓦普察洛夫誕辰100周年的報道,隨即想到米吉安尼,以及他們的詩集。兩部詩集緊靠在書架一側,它們是30年前從鄉下一起隨我進城的。
瓦普察洛夫和米吉安尼都是巴爾干半島人,瓦普察洛夫生于保加利亞,米吉安尼生于阿爾巴尼亞。上世紀初,他們差不多同時來到同樣為土耳其人所奴役的世界。瓦普察洛夫1909年出生,比米吉安尼大2歲,米吉安尼卻因肺病在27歲時早逝。時隔4年,瓦普察洛夫斃命于行刑隊的槍彈之下,年僅33歲。這是劃過時代的黑暗天幕的兩顆彗星。
瓦普察洛夫的父親曾參加反對土耳其人的戰斗,母親是保加利亞的美國學院的研究生,這樣的家庭教育,給一位戰斗的詩人的成長準備了良好的土壤。他就讀于瓦爾納航海機械學院,畢業后自愿當工人,隨后加入保加利亞工人黨(后改名為保加利亞共產黨),積極投身于社會解放運動。二戰爆發后,保加利亞與德國法西斯結盟,瓦普察洛夫隨之參加抵抗運動,直至英勇就義。米吉安尼誕生在一個貧民家庭,5歲時雙親相繼去世,成了孤兒。在親友的幫助下,他在當地讀完小學,14歲被送進馬其頓瑪拉斯梯爾地方中學就讀,接著又被送進神學院學習,8年的修道生活,不但不曾使他皈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