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縣鄉財政絕地重構 一招破解“三農”困局
分稅制后,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后,如何破解中國廣大農業鄉鎮乃至村的財務困境,成為破解“三農”困境的難點與關鍵。
責任編輯:鄧謹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分稅制后,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后,如何破解中國廣大農業鄉鎮乃至村的財務困境,成為破解“三農”困境的難點與關鍵。
黃山市徽州區自2004年以來實施的“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的改革,大大加強了農業鄉鎮的財政實力。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就此一招,當地曾經看似無解的“三農”困局滿盤皆活。
徽州文化古鎮呈坎鎮?;罩菀蚺徑?,承接了江浙一帶的產業轉移,而“異地辦廠,本地納稅”的改革給當地農村帶來了活力?!D/CFP
村集體有錢了
村里有錢去修路,這是5年前想也不敢想的。
2月初的細雨,讓黃山南麓一片云遮霧繞。正在開呈坎鎮兩會的楊干村支部書記胡繼高,卻興致很高。
胡繼高給代表和鎮領導們匯報了自己新年的兩大打算:一是花40萬元修自然村之間的水泥路;二是走出去到上海等地方,繼續擴大招商戰果。之所以有這些“雄心壯志”,是因為胡繼高手里第一次有了錢,這刺激了他想“掙”更多的錢。
分田到戶分得很徹底的楊干,30年來幾乎沒有什么集體經濟收入,但2009年年底算賬之后,楊干村因為三年來區里工業區招商引來的3家企業投產納稅,區鎮兩級把產生的地方稅收全部獎勵給楊干村,第一次掙到7萬多元村集體收入。年底區里還特別獎勵給楊干村1萬元,其中5000元直接獎給了胡繼高。
正因為有了這7萬多元,胡繼高與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在12月底商議,決定把錢用來修自然村之間的水泥路——這7萬多元可作為村里籌集好的啟動資金,向上面爭取更多的配套資金支持。
鎮黨委書記吳志平對胡繼高的想法也很支持——他手里也有錢。2009年,呈坎鎮財政結余了150萬元,這還不包括即將從區財政分成應得的250萬元。因為囊中鼓鼓,2009年吳志平給村里補貼了近30萬元,并幫助爭取了區、省、中央的財政資金,幫助他們修好了8公里自然村之間的水泥路。
對吳志平和胡繼高來說,有錢投入老百姓呼聲高的公益建設,這是5年前想也不敢想的。
鄉財絕地重構
按這個被概括為 “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的辦法,所有鄉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