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區重建讓舉國體制融入現代社會
災區重建的進度,被很多人視作“舉國體制”的成績單,不無道理。但“舉國體制”的宏大表象下,其實更多頗有意味的細節,不應被世人忽視。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這是汶川地震災區迎來的第二個春節。在每個人把“回家”視作首要之事的時刻,災區那些失去家園的人們,何時有家,怎樣過年?不久前,四川宣布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將在春節前搬進建好的永久性住房;同時,災區學生在春季開學前全部告別板房校舍。
這是讓人溫暖、意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消息。一位建筑專家就說,如此大規模的重建一般需要7至10年,不到兩年有這樣的成果,“超乎我的意料”。
但是,如果真對中國資源動員能力有基本的了解,并不會意外。
從汶川地震的最初救援開始,“舉國體制”即重新為世人關注。不必與唐山之難對比,唐山人用了十年多的時間才徹底告別地震棚;也不必與海地之痛相比,這個政府治理本已陷入惡性循環的 “失敗國家”,因地震而陷入更深的深淵。中國以舉國之力應對汶川巨災,處在“G2”成為熱詞、國力與膽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