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楚州?;窗??——江蘇淮安更名風波的背后
9年來,為了奪回“淮安”二字,楚州區許多人一直沒有放棄過努力。
責任編輯:李梁 郭力 馬昌博
2001年,江蘇省地級市淮陰看中了縣級市淮安名字的含金量,結果淮陰市成了淮安市,而縣級市淮安則成了淮安市楚州區。9年來,為了奪回“淮安”二字,楚州區許多人一直沒有放棄過努力。
一段時間來,在江蘇淮安市的網絡和地方輿論圈中,一場“正名”的爭論正在進行。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正努力重回“淮安”之名。
這是一場持續了9年的爭論。2001年2月10日,江蘇省原地級市淮陰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則被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
這9年里,為把“淮安”兩字改回來,楚州區在省里和中央部委之間奔走數年。而當地一批老干部和其他人士,更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發起了一場要求“楚州”重回“淮安”的“正名”運動。官方和民間的多方力量都參與其中,聲勢甚至驚動了中央。而淮安市為捍衛自己的名字,亦付出了相當的努力。
一個小小的縣區,區區兩個字的名字,有多大的含金量?何以讓人如此“大動干戈”?名字改來改去的背后,相關各方到底有哪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考慮?
老“淮安”是一把雨傘,以前下面只站了一個人,現在下面站了9個人 圖/梁偉馳
改名的邏輯
“充分利用原縣級淮安市的歷史人文等資源,提升本地區整體知名度。”
今日的楚州區被當地人稱作老淮安,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諸多歷史名人如韓信、吳承恩、關天培等皆出于此;更重要的是,這里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他誕生于此地,并在那里度過了12個春秋。
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當年至少在公開場合,看不到關于這一更名的反對之聲。相反地,很多人認為更名是更好發揮“淮安”人文歷史優勢。
當時淮安市的一份文件指出了更名的邏輯:“充分利用原縣級淮安市的歷史人文等資源,提升本地區整體知名度。”
當年的蘇北,唯有徐州、連云港兩市經濟較為發達,但其輻射力和帶動力難及包括淮陰、鹽城在內的廣大區域。作為長期以農業為主的淮陰地區,渴望大力發展工業和旅游服務業,需要利用知名度來招商引資。“淮安”恰是當地最重要的資源。
早在1998年,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把淮陰建設成為蘇北交通樞紐和蘇北重要的經濟中心”的決定?;搓幨杏纱藳Q定,借用“淮安”這一名稱,&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