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超常增長以補償計劃生育的負面效應
未來三十幾年,應使勞動工資保持超越常規的增長率,讓中國人均收入達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責任編輯:戴志勇
未來三十幾年,應使勞動工資保持超越常規的增長率,讓中國人均收入達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我們在兩代人或更長時期內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它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有更系統的調查和研究。我在這里提出的政策建議之有效性的前提,是這一政策已經確定地導致了的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
任何一個經濟的長期變量(短期而言可視為 “參量”),必須包括人口要素(勞動和基于幸福感的個人偏好以及基于各種倫理原則的社會偏好)、自然資源(以改善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為目標的生產資料及其存量)和知識存量(理論的和實踐的)。關于這三項長期變量的長期研究表明:(1)自然界的哪些成分對人類而言成為自然資源,取決于人類的知識;(2)知識存量的增長(即新增知識)速度,反比于人口老齡化(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3)生育率反比于知識存量,死亡率和人口素質(例如單位勞動力的知識含量)正比于知識存量。
以上關系并未考慮制度變量。關于中國“經濟奇跡”的研究表明,至少在最初二十年內,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大約二分之一,是政策和制度變遷的貢獻。而在最近十年內,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成果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單純由腐敗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