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語言軟暴力
歧視性語言本質上是一種“語言軟暴力”,表面上傷害的是一兩個人、一個群體、一個階層,實際上是對所有人的傷害
責任編輯:戴志勇
歧視性語言本質上是一種“語言軟暴力”,表面上傷害的是一兩個人、一個群體、一個階層,實際上是對所有人的傷害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自1919年中國已經經歷了3個30年,1919-1949的以戰爭求共和,1949-1979的以計劃求強國,1979-2009的以市場(經濟)求富民。下一個30年,改革的主線在何處?仍是經濟改革?或是政治改革?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我以為,應該是文化??旄母锊灰欢ㄗ叩眠h,慢改革未必不是正途。如果制度起決定作用,但如果沒有文化這個滲透骨髓、無處不在的改革,好經也要念歪。文化與制度相互影響,但前者是根、是道、是無形。改革要從細胞開始,循序漸進。改造語言體系,使其由歧視性向非歧視性進化,則是文化變革的重要內容。
歧視性語言本質上是一種“語言軟暴力”,表面上傷害的是一兩個人、一個群體、一個階層,實際上是對所有人的傷害。行業的語言歧視:“淪為”搓澡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在現實中,一些行業,尤其是部分第三產業一直受到歧視。比如,2006年全國多家媒體報道:前世界女子舉重冠軍鄒春蘭淪為搓澡工。搓澡工就低級?如果鄒春蘭是公務員,還會說“淪為”?世界女子舉重冠軍只能說明過去,現在不是計劃經濟,任何人都應在市場上尋找工作,不應由政府安排。市場經濟不認資歷、不認過去,它只看現在,只看供求。
類似的,回收可再生資源的不應該叫收垃圾的,應該叫資源回收者(廢品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清掃大街的人不應該叫掃大街的、運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