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的三岔口
4年大學后,考研工作出國,外企國企公務員,還有幾個人能順利地走到“斯卡布羅集市”?
4年大學后,考研工作出國,外企國企公務員,還有幾個人能順利地走到“斯卡布羅集市”?
2009年11月27日,王曉正在和求職團隊的同伴打趣,“根本‘賣’不掉自己。”就接到了某著名外企打來的錄用電話。那一刻,王曉“覺得這不是真的”。
即使是幾個月后,她也仍然記得當時那種狂喜與驕傲。她打電話給父母,忍不住哭了,“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感。”
對她來說,這一刻像是一個儀式和對過去半年的總結,“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需要勇氣,而且我很幸運。”
22歲的王曉是某重點大學金融系的大四學生。這一屆金融系里,她是全班60個同學里唯一到外企工作的學生。
王曉就讀的大學享有盛名,但學校的王牌科目集中于文史或數理化類基礎科目,金融系并不起眼。學生自我打趣,“咱們學校好的專業都不掙錢,掙錢的專業都不好。”
2008年秋天,金融系的同學們在秋游中進行素質拓展訓練“推人墻”
雖然不起眼,但金融系每年的招生分數線卻都數一數二。不僅這所學校,在中國的高校,關于金融系流傳著一句話,“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和三流的設備。”良好的就業狀況和不錯的吸金前景,是金融系吸引優質生源的不二法寶。
4年前,王曉懷抱著對金融系的美好想象,以省高考前30名的成績來到這里。4年后,王曉和她的同學們坦承,“基本看不懂股市K線圖。”最終,她還是選擇離開了被眾人視為“前途無量”的金融業。
金融夢碎
2006年,剛上大學的王曉,就接受了學長和老師的第一次思想洗禮——擺在面前的人生,被簡單地劃分為了“工作、考研和出國”3條路。那一年,學校里流傳著幾個去了雷曼兄弟、麥肯錫和寶潔的“牛人”學長的傳說。外企以高薪、健全的升職體制,令王曉對之充滿了憧憬。
2008年9月15日,王曉剛上大三,“投資銀行學”老師走進教室的第一句話就是,“5大投行死了3家了,還有兩家也快了。你們怎么辦呢?”
那一天,對于金融系學生來說,意味著從前宛如神祗的行業巨頭跌下了云端。與此同時,王曉也發現,從前人人都有的外企夢,如今卻大批量投奔“國家隊”。學校里回來開講座分享經驗的成功學長們,變成了拿到上海海關、外交部和交通銀行總行offer的人。“好像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家都不想去外企了。&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