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電視改革年?
中央電視臺是集國家電視臺、商業電視臺、公共電視臺三位一體,所以它的改革和變化,都會遇到三個定位之間的必然沖突。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華 李穎 許斯佳 盛佳婉
中央電視臺是集國家電視臺、商業電視臺、公共電視臺三位一體,所以它的改革和變化,都會遇到三個定位之間的必然沖突。
“朝聞天下”主持人長嘯和胡蝶與欄目組人員做播出前準備 圖/CCTV新聞中心
苗棣
夏駿
劉春
陳曉卿
●地點:北京四川會館
●時間:1月31日
●嘉賓:
苗棣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夏駿 電視制作人
劉春 鳳凰衛視中文臺執行臺長
陳曉卿 中央電視臺導演
央視改革引人注目
苗棣:新聞改革關鍵是內容,如果內容不改,形式上怎么改也都那么回事。作為一個新聞媒體,電視在中國社會扮演的角色,起到新聞監督的作用,非常有限。你的新聞不快,又不深,光玩形式,女孩兒漂亮了,卻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
劉春:跟報紙和互聯網比起來,中國電視的改革基本上還沒起步。新聞頻道的改革實質上是一次回歸,在上世紀90年代,央視的新聞中心發揮了很大作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次的改革有四點:第一個是形式上;第二個在信息量和傳播速度上;第三個是言論上,比如《新聞1+1》類的節目;第四個是輿論監督的力度,比起過去幾年要好。
央視這種改革最后肯定會遇到阻力,這種阻力與中央電視臺定位有關。中央電視臺是集國家電視臺、商業電視臺、公共電視臺三位一體,所以它的改革和變化,都會遇到三個定位之間的必然沖突。
陳曉卿:央視這一輪的新聞改革的確引人注目。但我個人認為和之前的還是略有不同,以前是我要改革,我來告訴你一些新聞,突出其他媒體不具備的影像和速度優勢,這是主動的?,F在是我努力換姿勢多告訴你一些新聞,讓你來關注我,這個姿態可能和以前不一樣,有巨大的收視份額的焦慮,想通過增加新聞得到觀眾的認可。
另外的一個現象是可喜的:央視的專業頻道的收視率在不斷上升。比如社會與法頻道收視份額已經超過1.67了,這是歷史新高。而完全沒有電視劇的央視十套的收視率也已經到了1.16,這個歷史性的高度更有內涵,它說明嚴肅類的人文社科節目是有市場有觀眾的。
夏駿:我感覺央視這次的改革主要體現在管理方式和形式包裝這塊兒,它們的形式包裝更多的是學港臺和海外。其實即使是它的形式改變力度還可以更大一點,包括同一畫面的多元信息量和多視窗等這些呈現都還不夠。這么大的國家,同時發生的大新聞可能有幾個,完全可以在同一屏幕空間出現幾個直播并立的格局。
關心機制問題是中國特色
劉春:你看互聯網都是企業,你從來不關心互聯網是什么機制。但是你提起央視還是湖南衛視,你都會關心體制和機制。
我舉個例子,美國之音實際上是美國的國家媒體,國家媒體有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的要求,不會要求它的信息有多快,信息量有多大,主要是傳遞政府聲音。公共電視臺有公共電視臺的追求,比如BBC和NHK,包括PDS,強調藝術性、強調標桿作用,傳達社會立場和聲音。商業電視臺有商業電視臺的要求,就是商業利益為王,什么火播什么節目。定位和體制問題不解決,電視臺沒有清晰的定位,想做得好,很難。
苗棣:所以現在大部分電視臺臺長都比較明白:你可以干一百件好事,但不能在政治上出問題。犯了錯誤,你前面那些功都沒用,功不抵過。所以對電視臺臺長們來講,可能最大的考慮就是不犯錯誤,這個比任何事都重要。
劉春:前不久人大的老師采訪我,主要問鳳凰的什么機制。我就跟他講,關心機制問題是中國特色,或者說是非市場狀態下的特色。這就是過去我們國有企業經常去參觀的原因,在一個充分市場條件下,誰關心一個企業的機制啊。比如你對餐飲比較有研究,你關心俏江南的機制嗎?它做飯是什么流程?你關心海底撈的流程嗎?我覺得機制問題是一個完全非市場的東西。
制播分離是個偽命題
苗棣:上海文廣正在進行中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