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致敬】2009圖書出版報告(非虛構類):568種圖書構成的世界
中國大陸每年出書超過25萬種,學術、思想、文化類圖書,筆者可見的,占10%左右,約25000種。本文選擇其中568種,作為分析對象,或可勾畫2009年上述類別圖書出版一些特點。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圖書是思想的載體,2009年的圖書出版,依然呈現出各種思潮風向標的特征
中國大陸每年出書超過25萬種,學術、思想、文化類圖書,筆者可見的,占10%左右,約25000種。本文選擇其中568種,作為分析對象,或可勾畫2009年上述類別圖書出版一些特點。
選擇標準主要考慮代表性和銷售量。在此基礎上,按精彩、關注、動向、遺漏四項,選擇其中最重要(典型)圖書,予以簡短評論。
筆者一直認為,圖書出版,是社會脈動的晴雨表。社會由人群構成,“社會脈動”,實質上是人心所動。比如,全球金融危機,必反映在圖書出版中;中國作為傳統大國,其近年表現,世所關注,必然是圖書出版的重要選題。還有稍微隱蔽的脈動,未必引人注意,比如人類(特別是中國人)對德性(美德)政治的渴望,對往昔的追憶等等,也會在圖書出版中有所反映。
有些作品的選擇,或有歧義,應先說明。比如王躍文《蒼黃》,灰娃《灰娃的詩》,張承志《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等等,按傳統分類,屬文學作品,但筆者將它們當作學術、思想類著作,不問其立場,但看其價值。亦有相反情況者,不贅。
568種圖書,是所見2009年首版(個別情況除外,比如新訂再版羅爾斯《正義論》)同類書籍極小部分(約2%),無法圓滿概括此類圖書出版多彩的世界,甚至遮蔽掉一些重要趨勢,比如有關世界各國歷史作品的成批出版,必有緣由。另一些比較重要的趨勢(熱點),或眾所周知,比如有關社會保障主題的作品,或持續熱了許多年,比如“國學”、通俗“歷史寫作”,被筆者有意略去。
所有“圖書出版”字樣,皆指上述類別圖書的出版。讀者切記。
鳥瞰
1.一般印象。好于2008年,原因有二:紙荒得到緩解;社會局面相對穩定,——2008開年雪災、“5.12”地震等自然災害,“3.14”拉薩“騷亂”、“毒奶粉”等事件,火炬傳遞、奧運等大型活動,不同程度打亂了2008出版節奏。但精彩之筆不多,大約跟各公營出版機構忙于“改制”有很大關系。
2.表現穩定的出版機構。傳統圖書出版機構,仍是不可動搖的主力。表現優異的有:北京三聯書店:《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于西方》(陳方正)、《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茅海建)、《美國的言論自由》([美]卡爾文)、《日本的思想》([日]丸山真男)、《1944:松山戰役筆記》(余戈)、《啟蒙札記》(陳樂民)等。上海世紀集團:《戰爭與國家形成:春秋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許田波)、《社會運動:1768-2004》([美]蒂利)、《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巫鴻)、《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探尋良序市場經濟運行的道德基礎、文化環境與制度條件》(韋森)、《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陳致)等。北京大學出版社:《馬丁·蓋爾歸來》([美]戴維斯)、《隱藏的憲法:林肯如何重新鑄定美國民主》([美]弗萊徹)、《荷馬的啟示:從命運觀到認識論》(陳中梅)、《羅馬政制史》([意]馬爾蒂諾,意大利社會黨前總書記,已故)、《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尹德翔)等。廣西師大出版社:《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美]列文森)、《內藤湖南漢詩文集》、《抗議與忍耐的政治經濟分析:東歐與拉美轉型之比較》([匈]格雷什科維奇)、《美國的迷惘:重尋托克維爾的足跡》([法]萊維)。社科文獻出版社:《氣候變化的政治》([英]吉登斯)、《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美]卡斯特)、《徐梵澄傳》(孫波)、《抗日戰爭與中國知識分子:西南聯合大學的抗戰軌跡》(聞黎明)等。人民(東方)出版社:《韋伯政治著作選》、《陳布雷回憶錄》、《公與私的思想史》([日]佐佐木毅)、《社會的法律》([德]盧曼)。中華書局:《從周邊看中國》(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王明珂)等;人民大學出版社:《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象》([?。莅ⅠR蒂亞·森)、《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侯宜杰)等;商務印書館:《理論之后》([英]伊格爾頓)、《走近“西洋”和“東洋”:中日世界意識形成的比較研究》(錢國紅)等;江蘇人民出版社:《哈貝馬斯:關鍵概念》([英]埃德加)、《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 (1937-1949)》([美]易勞逸)等;法律出版社:《中國近代憲政史上的關鍵詞》(王人博)、《讓憲法遠離法院》([美]圖什內特)等;江蘇譯林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