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音樂論壇——互聯網:音樂的敵人還是朋友?
百年歷史的唱片業在1990年代遭遇盜版夾擊,尚未轉身,又迎來了互聯網的巨大沖擊。2009年是中國唱片公司的又一個寒冬,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關系持續冷戰。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王華 李穎 許斯佳 盛佳婉
國際報道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年初發布了音樂產業最新的報告:對音樂行業來說,過去的十年是最壞的十年,而2009年是過去十年中最壞的一年。至少在2013年之前,這種趨勢不會改變。而實際上,2009年是音樂行業史上稱得上是最糟糕的一年,全球收入63億美元,比上年(2008) 衰退了13%,不到1999年的一半。2009年人們的音樂消費比上年減少了32%。
而在中國,音樂更被認為是幾乎形不成一個產業,傳統唱片一年只有2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份額。有百年歷史的唱片業在1990年代遭遇盜版夾擊,尚未轉身,又迎來了互聯網的巨大沖擊。2009年是中國唱片公司的又一個寒冬,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關系持續冷戰。傳統唱片的制作生產被免費下載不斷侵吞,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及藝人希望在現場表演尤其是如雨后春筍般激增的音樂節上殺出一片天。
2月7日,南方周末邀請音樂人高曉松,新蜂音樂創始人、MySpace中國戰略及產品顧問愛火(iFire),互聯網觀察家洪波(Keso)在北京進行了一次有關音樂與互聯網的對話。
音樂遭遇互聯網,卻成就了現場音樂。2009年,音樂節扎堆,形式各異,年輕人在音樂節中肆意瘋狂,釋放自我 圖/CFP
音樂的未來是免費
□高曉松(音樂人) 口述
音樂其實是無敵的,一切的敵人都來自于貪婪。早在10年前,我受聘在搜狐做總監的時候,別人問我,你覺得互聯網是一個什么東西?當時大家都說互聯網是一個寫帖子、收郵件的地方,我當時說互聯網就是電,它帶來的革命就像當年有了電一樣。
所以互聯網不只是媒體,就像電被發現之后,開始人們只想到用它來點亮電燈,后來才發現電也能洗衣服,什么都能干?;ヂ摼W也是這樣的。
電來了之后,對音樂產生了什么影響呢?高高在上的歌劇院沒了,歌劇院從每個城市若干個變成了一個,用來瞻仰。電提供了唱片的大量復制,導致了這樣的改變,互聯網帶來的是更大數量級的復制,比電提供的數量級還要大很多,高高在上的唱片就被互聯網消解了,就跟電當年消解了高高在上的歌劇院一樣?;旧匣ヂ摼W能提供的東西和電差不多,就是一個龐大的復制量。
這對音樂有什么傷害呢?從音樂本身角度看,每一次復制量的擴大都是對音樂才華的稀釋。原來歌劇院那么多,只能給音樂家們發三個號,比如巴赫、莫扎特之類的,后面沒你事了,不帶你玩了。唱片的龐大復制量出現之后,就需要發出300個號才能滿足龐大復制量的需求,所以巴赫、莫扎特領完號,后面還有297個各種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的人都能領到一個號,互聯網的復制與傳播量則需要發出三萬個號。
另一方面,歌劇院時代,一個人一生可能聽了100首歌,但是有50首都會唱;唱片時代一個人一生可能聽了1000首歌,還是會唱50首;互聯網時代,可能一個人一生聽了10000首歌,依然只會唱50首。所以,除了那前幾名,其實沒什么變化,不管是歌劇院時代,唱片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排頭兵都是一樣的,只是后面出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泥沙,你說這對音樂是好還是不好呢?你也說不清楚。有這么多的人來搞音樂沒什么不好,可是音樂本身有一個屬性,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來搞音樂,也只有一個或幾個排頭兵,全都使勁寫、使勁倒退也只有這么多,因為它不具備大量生產的能力。
這也就是說,音樂本身并不具備成為商品的屬性,商品的屬性是要能迅速地擴大生產,生產工具需要不斷提高和革新,可音樂的生產工具500年來沒革新過,500年前用鋼琴,500年后還是鋼琴,并且彈鋼琴的水平沒比500年前提高一點,那些節奏就是500年前的大師們做出來的。你不具備使用更先進的生產工具的能力,你就不具備提高生產力的能力,這是馬克思說的,你不具備提高生產力的能力,你就根本不具備成為商品的屬性。
所以,音樂本身就不是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