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和被抗議——柏林電影節政治簡史
當唐納把幾種仍然可能的解決方案擺在他面前,他爆發了:“說什么我們也不會從柏林撤片!見鬼,不就是他媽的一部電影嗎?讓他們去死吧!要是我們離開柏林,就是你們趕走的!”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盛佳婉
1951年6月6日,第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在Titania Palast電影院揭幕,開幕電影是希區柯克的《蝴蝶夢》。蘇聯對西柏林的封鎖已經解除了兩年,柏林電影節基本上是美國人辦的,目的是向冷戰中的東方展現“自由的世界”。
作為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艱巨文化戰爭”的大使,好萊塢明星大腕盡義務不在話下,加利·庫柏和詹姆斯·斯圖爾特是電影節???;加里·格蘭特、亨利·方達、麗塔·海華斯、沃爾特·迪斯尼都為圍城柏林添過光。
各種派對自然不可或缺。最著名的派對主人是電影制片人阿爾圖·布勞納,大屠殺幸存者。今年91歲的布勞納向媒體講了一個段子:一個地中海來的高個子姑娘,乳溝露得太厲害,他還以為她是做皮肉生意的。她挽著一位德國制片人的手來到布勞納的派對,他見狀立刻把這位朋友拉到一邊,責罵他找女伴怎么這么不講究,后來布勞納知道了這個不得體的女伴,名叫索菲亞·羅蘭。
1932年威尼斯電影節成立,是墨索里尼需要它充當法西斯政權的宣傳工具;而1930年代末戛納電影節的籌劃,則是民主政權對威尼斯的回應。如今三大電影節中最政治的柏林,當初成立的政治動機,其實反不如另外兩家直接。早期的柏林電影節恐怕比戛納更“藝術”——法國新浪潮正式亮相在柏林而不是戛納,夏布羅爾、戈達爾最初獲得成功都是在柏林。
但柏林的歷史命運很自然地把它拽到政治話題面前。1956年,法國導演阿侖·雷乃反映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紀錄片《夜與霧》入選戛納電影節,西德駐巴黎大使提出了書面抗議,因為國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