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馬戛爾尼來訪而編的朝貢戲
當初得知英使來訪,乾隆喜出望外,他愿意做的讓步超過他下面的官員。為了禮儀之爭,他甚至責怪負責接待的官員不夠通融。真正觸怒他,導致他的態度發生變化的,是英方提供的禮品單及禮品的安裝說明。不是禮品太薄,而是太厚的禮品
責任編輯:劉小磊
當初得知英使來訪,乾隆喜出望外,他愿意做的讓步超過他下面的官員。為了禮儀之爭,他甚至責怪負責接待的官員不夠通融。真正觸怒他,導致他的態度發生變化的,是英方提供的禮品單及禮品的安裝說明。不是禮品太薄,而是太厚的禮品,顯示了英國的實力,奪走了乾隆的優越感
1793年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作為中西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正式接觸,其意義無庸贅述。此次訪問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件文件都早已被中外歷史學家反復論述和引用,即便是近幾年來最受到注意的有關專著,除了利用新理論來提供新視角外,也沒有提供任何新材料。所以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個研究過度的題目,無法再有突破。然而我這些年在清宮檔案的搜尋中,卻找到了當年乾隆為馬戛爾尼來訪專門編寫的劇本。這個劇本的存在至今不為任何中西歷史學家所知。
這個劇本不但可以告訴我們乾隆如何看待英使的來訪,也即英國使團的外交地位問題;而結合英國方面的事后回憶,也可以了解到他們當時是如何誤會了這出戲的內容,錯過了與他們直接有關的信息,以致他們后來的計劃全盤落空,空手而歸。雖然近年來西方清史研究中強調把皇帝當成皇權機構而非個人看待,但皇帝除了代表皇權,也還是個人,他們仍時時表現出個人的特性,在皇權空前集中的清代,這種個人性格尤其處處可見。我之所以能在汗牛充棟的清宮檔案中發現這個劇本,也與我對乾隆個性的了解有關,并非完全僥幸。
懷柔遠人:《四海升平》
清宮中有專為外藩朝貢而編的戲,這些戲與所有儀式戲一樣,內容貧乏,千篇一律,同樣的唱詞有時甚至出現在不同戲中。因此這些戲靠技巧、排場取勝,同時也是朝廷炫耀實力和財富的方式之一。乾隆時期三層舞臺的設計便是應這種需要而出現的。朝貢的日子往往在宮中最重要的“三大節”(皇帝生日的萬壽節、冬至及元旦)期間,三大節慶祝的戲要演五六個小時以上。戲的內容不外兩類:神仙、菩薩或歷史人物來向天子祝壽;外藩仰慕天朝,不遠千里來朝貢。除零星個人的記載,從晚清檔案看(清前期檔案已不存),這些戲中最常見的有《海不揚波》、《年年康泰》和《太平王會》等幾出。
朝貢戲通常不提具體國名,而是使用古老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類沒多少實際意義的含糊說法。這些戲可以在任何朝代的宮廷演出,事實上宮廷儀式戲也的確不是源于清朝。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清廷才會下令專為來訪者編節目。這種情況,據我了解,只有1793年馬戛爾尼的來訪。雖說當時清朝已開始走下坡路,但表面的氣派還在,乾隆又是這樣的好大喜功,英國又并非傳統的朝貢國,這大大滿足了乾隆的自滿心理。他親自過問訪問的細節安排。有關這次訪問的文件——乾隆的指令,各部門、各有關大臣的奏折,至今保留的共有783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1996)。但關于戲劇,這些文件中僅提到“帶至西邊廊下觀劇”而已,并無更詳細的材料。
實際上,乾隆為英使來訪專門編了出昆劇,劇名《四海升平》。此劇完全按明傳奇的形式,南北調輪換唱,主角文昌唱北調,其他角色為南調,戲以北調開場、結束。整出戲的進出場、武打都是按三層舞臺(福、祿、壽臺)的條件來設計的。
戲開場,眾云使手持祥云道具從三層舞臺的底層壽臺出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