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之變】中國農業地區過年觀察“80后”回村——江西塘下村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東南飛”
沿海產業大量轉移內地,使農民就近入廠成為可能。有些地方開始推行農田機械化耕種,這讓那些不善農活的新生代農民工甚至可以親近土地。房地產熱幾乎彌漫所有的城鎮,房地產廣告連國家級貧困縣的田間地頭也沒落下。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瓊
■編者按:
變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來。
去年春節,約2000萬農民工因無工可做返鄉,失業問題猶如尖椎刺破氣球,讓維穩和創造就業成了中國的頭等大事。當時從中央一直到村里整個行政體系的高度緊張和殫精竭慮的應對,仍還歷歷在目。
哪料一轉年,卻是一個180度的大轉身:大規模的“民工荒”再現沿海,甚至蔓延內地。中國一直想擺脫的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突然間被放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因為,新生代農民工開始了用腳投票。用腳投票的背后,是中國的山鄉已經巨變。
沿海產業大量轉移內地,使農民就近入廠成為可能。有些地方開始推行農田機械化耕種,這讓那些不善農活的新生代農民工甚至可以親近土地。房地產熱幾乎彌漫所有的城鎮,房地產廣告連國家級貧困縣的田間地頭也沒落下。
工業、商業和房地產業在縣鄉鎮的繁榮,不僅帶來了就業,也縮小了城鄉之間生活方式的差距。也許是第一次,在大城市蝸居的人或蟻族,開始真切地感受到了故鄉的召喚。
中國迅速走出金融危機,當然是山鄉巨變的動力之一。不過,大城市離譜的高房價,加劇了這一城鄉之間歷史性的轉變。
今年春節,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的縣、鄉、鎮和村,聚焦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最龐大的基石。在這里,我們試圖讀懂中國。
農田機械化耕種,以及沿海地區企業內遷帶來的就近入廠,讓那些在外打工近10年、不善農活的80后這批新生代農民工的主力可以有條件回歸農村,兼顧農活、工作和家庭。江西高安市塘下村正在發生的變化或許并不是孤例。
他們回來了,他們也可能就不走了。 圖/IC
同樣是回家,新生代農民工們的背影比父輩們時尚了許多 圖/CFP
包產到戶后再次分田
2月20日,正月初七。按照慣例,每年的正月初七是塘下村召開新年第一次全體村民會議的日子。
然而這天,會沒有開,而且大家都很默契地不談開會的事。因為開會就要“互相紅臉”,這在春節期間是很忌諱的事情。
“紅臉”是因為村里要重新分田了,這是自三十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