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225)
在30年前,改革開放就是政府逐步放權的過程。但在去年的時候,更多的領域里,原本已經放開的情況發生了轉變。去年最觸目驚心的詞就是這個“國進民退”,無論是山西的煤礦還是通過央企挑動的一次又一次刷新的“地王”,都表現出改革開放在經濟領域當中倒退的跡象。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許 誠(2.16-2.23)
No.1 回到改革共識
《南方都市報》,2月21日,作者:五岳散人
(原文摘編)在30年前,改革開放就是政府逐步放權的過程。但在去年的時候,更多的領域里,原本已經放開的情況發生了轉變。去年最觸目驚心的詞就是這個“國進民退”,無論是山西的煤礦還是通過央企挑動的一次又一次刷新的“地王”,都表現出改革開放在經濟領域當中倒退的跡象。
關于為什么會有此現象,其道理很簡單。因為當初的計劃經濟幾乎把國民經濟弄到了崩潰的邊緣,在這種狀態開始了一個經濟上的松綁過程。30年了,通過高額的稅收以及傾斜的貸款與扶持政策,有人認為國企已經在市場經濟當中得到了良好的鍛煉,既有了市場經濟的手藝,又有了國家資金的支持,現在可以回到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軌道上面去,從而實現在各個方面的全面掌控。
在一個全球化的市場環境當中,必然要有巨大的資本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而只有國有化、壟斷化之后,政府才能利益最大化,以便于得到更多可供支持的資本。但很不幸的是,國有企業的低效是早就被證明的,國有企業的高收益最起碼的基礎,是整個社會在其他領域當中創造了價值之后,他們才能夠通過壟斷基本行業而實現高額利潤。在各個領域當中的“國進民退”之后,民間的創造力與財富減少的話,如何還能有國企那種利潤產生呢?
所以,在這樣的一年當中,我們更希望能夠出現的景象未必是改革的步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