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事會:村莊“紀委”防止村官腐敗——廣東蕉嶺“草根式”權力平衡樣本觀察
在經過了數年的農村治理改革試點后,“農民的表達欲望和能力甚至比記者還強”。
責任編輯:郭力 李梁 馬昌博 實習生 丁婷婷
芳心村設立了村務監事會,就如同在農村設立了一個“紀委”,用以專門監督村委會。
“有利益的地方,就要有民主伴隨,農民第一找到了草根式的權力平衡方式,第二個是發現了可以監督的公共權力,這是值得欣慰的事。”
蕉嶺模式面臨的考驗是:如果上級政府力量退出,這種治理模式能否靠農村的內生力量順利運轉?
“徐老師,我還想再問您一個問題!”蕉嶺縣廣育村民黃增輝第二次舉手發問。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最近走訪了廣東省蕉嶺縣廣育村,他頗感意外地發現,在經過了數年的農村治理改革試點后,“農民的表達欲望和能力甚至比記者還強”。
蕉嶺縣廣育村是蕉嶺縣紀委和徐勇的農村治理改革實驗試點村之一。它是蕉嶺有名的問題村,這里1600年歷史的“明月古道”,見證了從中原向南遷徙而至的客家人歷史,許多客家人和宗族矛盾一起在此落地生根。
2007年11月,在蕉嶺縣紀委的推動下,一場以防治村官腐敗為初衷的農村治理改革試點,在廣東省蕉嶺縣三圳鎮芳心村悄然啟動。一個叫做村務監事會的組織在這個村建立,專門監督村委會,如同在農村設立了一個“紀委”。
幾年來,蕉嶺逐步形成以“基層兩公開”、“干群對話會”、“會議召集組”、“村務監事會”等,保障群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模式。
蕉嶺成了農村民主監督的“曬谷場”。在專家和媒體的眼中,“蕉嶺模式”開啟了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探索模式,具有長遠的價值。“農民一旦學會解決村莊公共問題的方式,會在村莊記憶當中得以保留。”徐勇說。
廣育村村民駐足觀看南農實驗?!D/毛志勇
小村官要防大腐敗
蕉嶺縣紀委書記盧堯生是這項改革的直接推動者。“我知道農民需要什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