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歐洲去——2009歐羅巴利亞藝術節側記
在展覽序言里,菲利普·皮霍特還道出了西方面對今日中國的復雜心境:從心理上說,“中國龍”成長得太大太快,讓我們簡直摸不透世界改變的程度;而西方人很難放棄他們的優越心態。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盛佳婉
2月14日,布魯塞爾“藝術丘”旁的王朝大廈將恢復從前的樣子,市民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這個變化。4個半月以來,它都是被紅色黃色的燈籠包裹,而且多了一個中式的亭子頂。面對街道的建筑立面上,黃色燈籠拼出一個莫須有的中國字:“食”字加了個草頭,也就是半茶半食。里邊的大廳也的確變成了竹桌竹凳的茶館,你能喝到正宗的普洱茶,也可以點一份海鮮炒面,味道很不錯,分量很節制。對中國人來說價錢不便宜,但對比利時人,他們花很少錢就能感受一次很像那么回事的中國氣氛,所以生意還真是絡繹不絕。
歐羅巴利亞藝術節已有40年歷史,這一屆的主題是中國。中國藝術家谷文達用燈籠包裹的大樓,是中國藝術節最醒目的標志。4個半月里,在歐洲的中心比利時,先后舉辦了50個展覽、450場次的演出、講座。
用文化部長蔡武的話說,這是“中國近年來在歐洲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文化展示活動”。文化部外聯局西歐處處長陳平認為,將來幾年恐怕也難有規模更大的活動。
21世紀以來,當代藝術越來越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的媒介,而在當代藝術相對欠缺話題和表現力的2009年,國家行為借歐羅巴藝術節發力,似乎營造出一點“國進民退”的味道。
藝術節分成四個主題:“古老中國”、“當代中國”、“多彩中國”和&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