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毒豇豆”漩渦探底
海南豇豆乃至海南熱帶瓜菜正遭遇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毒豇豆”與菜農缺乏用藥知識,農技指導普及不足,藥商利益驅動和檢測方法滯后等諸多環節有關。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實習生 郭海燕 袁端端
“毒豆”漸遠 “毒源”未了
海南省自行規定的16種劇高毒禁用農藥之一水胺硫磷殘留被檢超標,全國各地紛紛圍剿“毒豆”,海南豇豆乃至海南熱帶瓜菜正遭遇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
南方周末記者實地調查發現,“毒豇豆”與菜農缺乏用藥知識,農技指導普及不足,藥商利益驅動和檢測方法滯后等諸多環節有關。
問題豆角
2月27日上午,南國三亞溫度已近夏天。海濱小鎮、熱帶瓜菜集散地——崖城,進出集鎮的半幅主干道上,擠滿了兩三百臺裝著豆角的摩托車、三輪車和拖拉機。
等了兩個小時,龔德民的豆角還是無人問津。
豆角,學名豇豆。因種植方法簡單,豆角是海南熱帶果蔬廣泛種植的首選,也是供應內地眾多反季節蔬菜的主要品種之一。
春節后,菜農龔德民突然發現豆角開始滯銷,價錢一天不如一天。從收購商那打聽得知,賣到武漢的豆角被查出了問題。
1月末,武漢市農業部門例行抽檢時發現,來自海南的豆角含有禁用農藥——水胺硫磷,且殘留超標。2月6日,武漢市農業局開始禁止海南豇豆進入武漢市場。
和龔德民一樣,海南相關部門對“毒豆角”頗為避諱,他們一律稱其“問題豆角”。
自2月25日“毒豇豆”曝光以來,北京、廣州、南京、上海等地先后禁售海南問題豆角,內地甚至對海南瓜菜需求也出現銳減。同樣,在三亞多個菜市場,記者沒有見到本地市民買豆角。
崖城鎮一位不愿具名的收購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沒出事前,他們檔口見豆角就收,最高一天能收五萬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