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道”變革·中央】“維穩”:體制隱然成型
這將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轉型——要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實現政府的良治,實現國民與國家的共富,仍然要靠變革。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實習生 丁婷婷
■編者按:
一百多年前,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就觀察到,社會動蕩往往不是發生在經濟停滯的地方,而可能發生在經歷了經濟增長的地方。
這正是今天中國面臨的挑戰。從1978年到今天,中國實現了數千年歷史上未有的經濟增長。當改革開放走過而立之年,現代化進入“下半場”,中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方式和政府轉型的關鍵年頭,社會轉型的諸多風險,考驗著中國領導層的智慧。
這將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轉型——要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實現政府的良治,實現國民與國家的共富,仍然要靠變革。但身處“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變革之路如何進退,并無經驗可循。
南方周末推出全國“兩會”特別報道,本期聚焦“2009中國治道變革”,描述過去一年中,中國的執政者在治理思維和手段上的變化。我們將其分為維護社會穩定、中央與地方關系、法治和縣治、外交等方面;我們同時也將關注富有代表性的地方省份去年的典型動向和施政特點,它們是山西、重慶、上海、內蒙古,以此立 體記錄現代化進程的十字路口中,中國的“治道”變革。
天安門廣場上的特警?!?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CFP/圖
治道變革:經過四年的摸索,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的“大風大浪”,中國的維穩模式,大體已經完成了從戰略構想到技術手段,從理論摸索到實踐創新的轉變。
剛剛過去的2009年,相比“極不平凡”的2008年,維穩壓力毫不遜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甚至更多。
幾個標志性事件中,新疆“7·5事件”比2008年的“拉薩3·14事件”更暴烈;“石首事件”無論持續時間,聚集群眾的數量,乃至為了平息事件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