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優先性
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生的,怎么發展到現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盡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
責任編輯:蔡軍劍
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生的,怎么發展到現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盡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臺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里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字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但是近年來,我已經注意到“勁”固然要緊,可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