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頻 文案天后的事業與愛情

2007年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前,李欣頻并不知道大陸已經有很多人讀過她在臺灣出版的繁體字的書。2007年到北京后,她將在臺灣出版的26部作品陸續在大陸推出。

在臺灣,李欣頻被稱為“文案天后”,她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她一手塑造的“誠品書店”這一品牌。

1994年,李欣頻得知“誠品書店”招聘文案,前往應征。這時她已在其他廣告公司做了一年文案。她的應試作品是為《誠品閱讀》雜志做的形象廣告。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這篇名為《閱讀者的群像》的文案,后來成為很多廣告專業學生的必修篇章。

李欣頻 (洪水/圖)

在臺灣,如今的“誠品書店”已經成了文化地標。“一家民營書店能開到吸引游客、增加外匯收入、刺激經濟、提升當地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臺灣的‘誠品’,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李欣頻的代表作是《誠品副作用》,里面有一篇多年前為“誠品”舊書拍賣會寫的文案,至今仍是許多李欣頻粉絲的至愛。

“過期的菠蘿罐頭,不過期的食欲;

過期的底片,不過期的創作欲;

過期的《Play Boy》,不過期的性欲;

過期的舊書,不過期的求知欲。”

做這個文案時,李欣頻想起了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里的一個情節:金城武飾演的角色為了挽回女友的心,買了一堆4月30日到期的菠蘿罐頭,到了那天女友沒有回來找他,他把所有的罐頭都吃光了,空菠蘿罐頭盒從客廳一直擺到臥室。“我對這個畫面印象非常非常深刻,覺得這么帥的一個人,是誰忍心把他拋棄在一堆空的菠蘿罐頭盒里?他愿意等到4月30日,難道5月1日以后就沒有希望了嗎?然后我就聯想到:期限是人定的,但書是不能標定一個期限的,有的書應該越久越有價值。”

每天讀1本書

李欣頻的身份多,要做的事情更多,在北大讀學位的同時還要給北大的學生教課;寫書、寫文案、寫專欄,擔任臺灣廣告流行語金句獎評審、臺灣金馬獎電影節評審,做講座、接受采訪……這只是李欣頻生活的一部分。旅游、看電影、看書才是她生活的主線。

她已經游歷30多個國家。

每年平均看200多部電影,一部電影做3份筆記,“一個是從作家角度,一個是從廣告人角度,第三個是以老師身份。”

每天讀1本書。“快速閱讀是我的生產力。”在李欣頻眼里,一天有很多剩余或零碎時間可以用來看書,“等人、等車、等餐、上銀行排隊……可以讓你看好幾頁書了,所以我包里隨時會有一本我正在讀的書。”

不會做飯,卻出了一本《食物戀》,里面有她獨家秘制的36道愛情食譜。

每天早晨六七點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回憶剛剛做過的夢,記錄下來。

比母親還要親近的甘老師

李欣頻說,她的人生,以7年為一個結點,“每個7年,我的人生都會有一些重大的事情發生。”

7歲那年,小學二年級,因為父母工作關系轉學,“這是第一次轉學,也奠定了我后來經常轉學的基礎。”

李欣頻說自己的童年一點都不快樂,父母都是老師,工作忙,“我感覺缺少愛,對自己沒有自信,對世界充滿敵意。”為了得到家長和周圍人更多的注意,她逃學,打架,欺負同學,“我小時候干過的壞事簡直罄竹難書。”

14歲,初中,面臨升學考試,因為“自己像一個小太妹,一個憤世嫉俗的小太妹”,甚至想去學槍法、混幫派,跟老師處不好,被迫轉學。高中時,老師甚至逼著她父母寫悔過書,悔過自己“為什么要把她生出來”。這時她遇到國文老師甘訓賓,甘老師獨排眾議,鼓勵她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是影響我一輩子的人。沒有她,就沒有現在的我。”

搬家整理舊書信時,李欣頻翻到了高中時的生活周記,“當時擔任導師的甘老師,用紅毛筆批改的周記開頭總是:我的好寶貝。我的親人都未曾這樣叫過我。她生前,我出過9本書,她都仔仔細細看過。”

就在李欣頻即將出版第10本書幾周之前,甘老師因病過世,“我到她家幫忙收拾遺物,看到一大疊剪報,全都是我在報上的文章,每一篇都有老師用紅筆注的眉批,我當場痛哭,我知道,我已經失去一個最重要也最忠實的讀者。如果你們問我寫書是為了什么,我必須說,其實我是寫給老師看的,因為有一次我跟她抱怨:‘老師,不知道我寫書有沒有人看,我好像在寫沒人會打開的書。’她說:‘不會呀,你寫的書老師都看,每個字都看,所以你要繼續寫,只是老師的眼睛越來越差了,以后可不可以請出版社把字放大一點?’”

現在,她的每本書字號都比其他的書大很多。

“老師生病期間,正是我寫書發表比較密集的時刻,只要當天報上有我的文章,她一定在早晨7點準時以亢奮的聲音,打電話給還睡眼惺忪的我,說她看到了我在報上的文章,比我還興奮。”甘老師過世后,李欣頻每天都會在夢中聽到清晨電話鈴響、聽到老師大聲地叫她的名字。

這種夢,做了整整一個月。

到印度學會獨處

人生中第三個7年,李欣頻進入廣告圈。

28歲,出了第一本書。

接下來,她用7年時間寫了26本書。

35歲,擁有了獨處的能力。

之前,雖然事業順利,但她并沒有太多的幸福感,因為一直“害怕一個人待著,沒有安全感”。

所有情緒在一個時期爆發:吃飯,對餐廳不滿意;工作,對客戶看不順眼;去電影院,覺得電影難看。“當你發現問題時,天哪,家庭、感情、事業全都出問題,連在樓下停車,都會與人吵架。”生活一片混亂。“我是一個非常、非常依賴別人的人,就是因為太依賴別人,導致人際關系出了很多問題。”情緒的不暢,導致健康也出現問題,一年要跑三十幾次醫院。她開始懷疑自己為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她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他們只會給我開藥。”

李欣頻放下一切,去了印度。在那里,她尋求到了精神上的依靠,她把這種方法稱為“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李欣頻覺悟了。

別在婚姻里找安全感

李欣頻與前男友在印度相識,“我們都是臺灣人,年齡相同,對書和音樂的選擇也接近,有相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當時覺得我們會一起走很遠很長的路。慢慢發覺兩個人越是相近,越容易產生摩擦。因為兩個人相近,要求自然也高,你會要求他必須知道自己的心理,遇到事情時,就會想,‘為什么我是這樣想的,你不這樣想?’比方說,我喜歡一樣東西,心想他一定會買給我,他卻沒買。我就想,‘你應該知道我喜歡這個東西,為什么沒給我買?’心里想著,嘴上不說,忍著,一直忍,忍到有一天突然爆發。他很驚訝:為什么我對這件事情這么在意?在他心里,這不算什么事情。”

李欣頻現在的男友在臺灣。擁有了獨處的能力后,哪怕分居兩地,她也可以享受到愛著的幸福,她現在的方式不是索取,而是給予。

“很多人想通過婚姻找到一種安全感,可現在你會看到很多離婚的例子,都是因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無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絕對不是來自婚姻,如果你是抱著想要安全感而進入婚姻的話,這個婚姻80%會出現問題。因為對方不是一個港口,他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而是一個活著的人,他還會去接觸不同的人,他還會在興趣上改變。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