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百年】港“財爺”:我是“將自己綁在船桅上的船長”——香港政府怎樣做預算
2008年預算案,在網上公布后的首日瀏覽量便達到了120萬。預算案中每一項預算項目都細化到了具體人工和資金數量,每個項目都對應著具體的問責官員。
責任編輯:鄧瑾
■編者按:
回顧中國預算的百年歷史,我們竟會發現,中國最民主的預算體制竟然是誕生于上世紀40年代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而把視角拉回到當下,香港則為我們提供了預算民主的樣板。
在現代國家建設的歷史上,各國幾乎都是以預算改革作為突破口,即人民選舉產生的議會分享并制衡公權力的財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應該也不例外。
■香港財政司司長在向立法會正式發表財政預算案前3到4個月,便須向社會公眾展開咨詢。
■ 通過漫畫故事吸引年青一代關注預算案。
■預算案中每一項預算項目都細化到了具體人工和資金數量,因此很容易審核。而且每個項目都有對應的具體的問責官員。
預算咨詢:忙得沒空吃飯
時逢歲末,香港市民不時會在商場里看到一位微胖的中年男人坐在一群人中間,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什么,時而安靜地傾聽某位路過的市民插上幾句話。
如果是一位初到香港的游客,還會吃驚地發現這位既不是歌星也不是影帝的男人,除了出沒在商場和校園之外,還頻頻出現在香港電視和電臺的廣告甚至新聞節目之中。每逢此時,香港本地市民便會抱著一絲親切和驕傲告訴外來者,“胡須曾又出來講預算了……”
這位被稱作“胡須曾”的中年男子,正是香港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而他所做的,則是自1997年香港回歸后,每一任財政司司長必做的“功課”之一:在正式提交下年度的財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