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百年】中國百年預算及啟示

中國的預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紀40年代在延安邊區達到一個高峰:實現了預算民主。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的預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紀40年代在延安邊區達到一個高峰:實現了預算民主。

■經過議會審議的預算,從根本上說,是用于解決政府和人民的財產關系問題,這是一國政治中最重要的憲法關系。

■ 把憲政理念引入預算領域,其意義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對政府的財政權力進行限制和監控,以保護公民財產權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權,促進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實現和公共財政體制的良好運行。

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大禮堂。當時邊區參議會按照民眾意愿,通過民主程序審定和監督政府財政收支。 (資料圖片/圖)

晚清肇始

1911年的預算案,意味著中國第一次有了制約皇室財權的制度。

近代中國實質上的進步是從引進西方國家的預算思想開始的。先是一些曾經到過西方的中國人及來華的傳教士撰文介紹西方國家的預算知識,主張仿效之以推進中國財政制度的進步,隨之一批在近代頗有影響的思想家也紛紛發表預算言論,一時出現了理論的“扎堆”現象。預算始成為人民大眾對抗封建專制、爭奪民權的工具。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期間所作的《日本變政考》中,主張仿效西方,實行預算公開。光緒皇帝予以采納,詔令改革財政,編制預算,因變法失敗而未及施行也。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后“駕崩”,其時革命風潮大漲,其勢不可遏,攝政王載灃被迫詔令辦理立憲事宜,成立各省咨議局,將九年立憲改為六年。此后,預算與稅收便成為立憲派與皇室之間最重要的權力之爭。

1910年,梁啟超發表《度支部奏定試辦預算大概情形折及冊式書后》一文,對清政府頒布的預算草案的收支進行猛烈抨擊。他認為,從預算可窺一國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經濟所能概括,這是當時中國人對預算最為深刻的認識了。“資政院”是中國議會的雛形,這個清政府自己建立起來的機構一經面世,就給皇權專制造成不小的麻煩。開院之初,議員們經過多次詳細審議討論,據理力爭,竟迫使歷來強盛不可一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