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當伊朗跨過核門檻
伊朗核問題最終恐怕會以戰爭等悲劇性的方式收場
一個被視為敵人的阿拉伯國家擁有了核武器,對美國人意味著什么?
2月中旬,在首都德黑蘭舉行的紀念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31周年的集會上,伊朗總統內賈德宣布,伊朗已經是“核國家”,有能力生產純度超過20%甚至80%的濃縮鈾。
盡管美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的鈾濃縮能力提出質疑,不承認伊朗已經是核國家,更有人認為這是內賈德一貫的作秀之舉,不必當真。雖然制造核彈必須用純度在90%上的濃縮鈾,但因為兩者的生產工序是一樣的,以伊朗不懈努力的勁頭,再加上強烈不安全感的推動,跨過核門檻可以說是遲早的事情。
伊朗的所作所為自然引起了美國的憤怒。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與其盟國正在擬定一項針對伊朗的“重大制裁計劃”,這一計劃被認為是針對伊朗的“終極制裁”。為使制裁伊朗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克馬倫等親赴中東,以說服該地區有關國家支持制裁伊朗。甚至有人認為,美國蓄謀已久的對伊朗的戰爭已經箭在弦上。
事實上,伊朗發展核能不是這幾年的事,而是始于1950年代,當時巴列維當政,伊朗核計劃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美伊斷交,美國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并對其采取“遏制”政策。自2003年以來宣布掌握核濃縮技術以來,兩國關系更是勢同水火。從2006年至今,美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1個警告和3個制裁伊朗的決議。
但美國逼迫越甚,伊朗越害怕,越不可能放棄已經初具規模的核能力和技術。雖然內賈德說“伊朗無意制造核武器,因為沒必要”,伊朗發展核技術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但這顯然不是由衷之言。否則就不能解釋:去年10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一份草案,主張伊朗在去年底前將低純度濃縮鈾運往俄羅斯提煉至20%左右的純度,然后再由法國生產成伊朗研究用的核反應堆所需核燃料棒,對此伊朗一直拒絕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國內雖然一直存在著所謂“保守派”和“改革派”之爭,但兩派在發展核計劃方面并無太大分別。據報道,在1980年代任職總理期間,伊朗今天的反對派領袖穆薩維就曾批準在黑市上購買核研究所需的離心機。
這是因為,伊朗核問題說到底是美伊之間的斗爭。而美國的終極目標是改變伊朗的伊斯蘭政權,核問題只是個切入點。伊朗的核心利益是維護伊斯蘭政權,而核技術涉及伊朗的國家安全、地區大國地位和國內的民意,指望伊朗放棄發展核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伊朗在擁核問題上沒有退路。
因此,內賈德講話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向美國喊話,一方面顯示伊朗的實力,另一方面,表明伊朗希望受到與掌握核技術的國家相同的對待,也就是像朝鮮那樣被視為不可冒犯——朝鮮多年來留給世人它已擁有核武器的印象,單單是這種可能就迫使美國放棄了采取軍事行動的想法。
而在目前的核不擴散體系下,要求伊朗放棄核計劃也沒有國際法的依據。只要不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發展核武器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現實的。同時,加入之后也可以退出,朝鮮就是這樣干的。伊朗目前是《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約國,但隨時可能退出。
而美國對伊朗核計劃的反對,顯然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不是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尊嚴。比如,美國對以色列的核武器就從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未提及將其納入核不擴散體系。對印度發展核武器,美國也持默許態度,因為“印度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
但也正因為如此,伊朗的處境更為不妙——它已然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同時又沒有朝鮮那樣強國環伺的地緣優勢。在中東,伊朗是唯一的什葉派主政的國家,處境孤立。而近期,因為美國放棄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俄羅斯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無依無靠的情況下與虎謀皮,是伊朗不得已的戰略選擇,其情可憫,但出于地緣戰略的考慮,美國遏制伊朗的立場同樣不會改變,伊朗核問題最終恐怕會以戰爭等悲劇性的方式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