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畫家孫金龍

農村的孩子太多,家長管不了,只能自生自滅。如果有藝術家來,孩子們就會追求藝術

這天,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的孫金龍的畫展在這個偏遠的小村莊正式開幕了??串嬚沟氖谴鞑菝钡拇迕窈秃⒆?,相對于畫家孫金龍,他們更熟悉小學老師孫金龍。

去年5月,孫金龍在廣州結識了同好中國傳統文化的雷州足榮籍儒商陳宇,并隨陳宇參與了雷州足榮村新農村建設活動。8月8日孫金龍第一次踏上雷州半島,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所畫的層層桉樹,第一次真實地呈現在眼前。一條小路望去,紅泥土染上一圈赤紅,上頭是蔥蔥郁郁的大樹,綠得新鮮發亮,遠處是成片的甘蔗林、香蕉林,小屋在林間若隱若現。好一幅天然水墨畫。孫金龍問足榮村小學的校長,孩子們是否畫畫,校長說學校沒有固定的美術老師,美術課只是“隨便上”。

孫金龍決定留下來,在這里支教。這只是瞬間迸出的想法,卻十分堅定,他要讓孩子們把“這種驚奇轉化為藝術”。

海島風光

支教生活

孫金龍支教的第一天,村委書記夾著“雷語”憨憨地說:“孫老師,我不會講普通話哦。”

語言不通是孫金龍當美術老師遇到的最大困難。

開學典禮那天,孫金龍給孩子們揮毫:“天道酬勤”,還給他們唱了歌,把一首《姑娘我愛你》改編成了《豬籠我愛你》。晚上,村民大會又把他請上主席臺,大伙兒說的雷州話他完全沒聽懂。

低年級的孩子普通話不靈光,上課自由散漫,講話,做小動作,隨意走動,孫金龍一開始有些“心灰意冷”。他在日記里寫道:“這里的孩子多少有點野性,這野性是城市孩子所沒有的童真,他們需要引導、關心,他們會成長的。”

孫金龍一周上12節課,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上兩節。

早晨7點鐘,孫金龍起床準備上課。他8平米左右的臥房,僅夠擺一張舊式大床,帶來的衣服不多,直接掛在蚊帳里。蚊帳里的空間被一塊木板分成兩層,上層密密地排著書,下層一張棉被,僅留下一個剛好能容下他高大身軀的空子。這里容不下他和妻女的“敖包相會”。他甚至沒敢把她們帶到這邊來看看,“怕她們接受不了”。

早晨他給自己煮粥。雷州半島多梅雨,潮氣大,孫金龍的被子總是濕潤潤的。蟲、四腳蛇、蜘蛛特別多。有一天他揭開鍋蓋想做點東西吃,發現全是螞蟻,突然感到沮喪。

而孩子們總能給他力量。他教一二年級的孩子畫簡單的畫,啟發孩子們用心去感受美,要求五六年級的學生去寫生。他在黑板前一動不動地站著,給孩子們當肖像模特。

他的第一個教師節,孩子們給他送禮物,他說:“我不要你們買的禮物,你們可以自己制作。”那以后,低年級的小孩手上總揚著一張自己的畫對他說:“孫老師,這是送給你的。”

學生們還總是把家長讓帶的東西遞到孫老師跟前說:“這個好好吃的。”

附近村子也有人把孩子送到足榮村,希望跟孫金龍學畫。孫金龍收了26個徒弟。孩子們在孫金龍的知足小院,可以將宣紙占為己有,可以隨便用孫金龍的畫筆和墨水。而在孫金龍南京的家,女兒是不被允許碰父親的畫筆的。

孩子,你們要自由飛翔

對于從小癡迷畫畫的孫金龍來說,他的童年比足榮村的小孩要幸運得多。雖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他出生在城里,讀的是城里的學校。剛好趕上文化大革命,學校沒有緊張的課程。做木工的父親有個徒弟,偶爾簡單作畫。一次,他送給父親一幅畫,寫了毛主席的詩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旁邊配一個小三峽的圖。孫金龍很喜歡,臨摹了好幾遍,這是他畫畫的開始 。父親并不喜歡兒子學畫,希望他學點手藝,能有飯吃。孫金龍自己省下零花錢買紙筆。從那開始,他畫了40年。

而足榮村的村民一輩子沒見過畫家,沒看過畫展,孩子們更沒見過真正的國畫,沒抓過畫筆。

孫金龍說,女兒從小上學都是接送的,現在已經讀完研究生了,而這里的孩子學前班就自己背著書包回家。他經常說,農村的孩子太多,家長管不了,自生自滅,能走到哪就是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在這里,他第一次看見女同學上課還要帶著弟弟,讀書時還有另一雙小手搶著抓課本。

孫金龍希望通過支教,讓孩子們有“走出去”的理想,有畫畫的可能,有成為藝術家的可能,但他也經常體會到這里的孩子讀書的艱難。

廣東商人陳宇,27年前正是從這個小院走出去,上中學、大學,后來創立了樟樹灣集團。他至今感慨,這是廣東最窮的地方,小時候就沒看過畫筆。

開學那天,孩子們回答陳宇的提問“你長大了做什么?”有孩子說:“我長大了要像你——陳董一樣上大學,做大老板,賺大錢回報社會,孝敬父母。”雖然聽上去有些稚氣,這淳樸的語言還是被孫金龍寫進了日記。

孫金龍畫展的開幕式上,城里來的姐姐帶著孩子們一起唱《自由飛翔》,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很大,你們要好好讀書,要飛出這里。孩子們聽得懵懵懂懂,卻在歌聲中天真地笑著。

孫金龍的努力是有成果的。除了一個學生的作品被拿到雷州市的畫展展出之外,大家發現,村委書記的普通話流暢多了,這個村子的普通話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鄉下的畫展。除了媒體,光顧的基本是足榮村的村民,多數出于沒看過畫展的好奇。

有多少人能懂?

孫金龍想,農民可能不懂畫,但他們可能認識到這樣是“美”,等他們以后去鎮上買畫的時候,可能會說,這個畫沒有孫老師畫得好,或者比孫老師畫得好,這就是對“美”的認識了。

孫金龍曾問學生:“你們家有幾本書?”90%以上的家庭都是沒有書的。這里的知識投資基本沒有。如果不在這里辦畫展,這里的人一輩子也不會進美術館看畫,也不會看到真正的國畫。

畫展的主題是“天藍地紅”,展出的是孫金龍在足榮村支教半年的作品。主要作品是他新嘗試的紅泥畫,用朱砂、咖啡、茶葉、美酒和著雷州的紅泥巴做成顏料,畫的是月下樹,樹中屋,祥和的歸隱之所,到處帶著熱烈的紅色塵土,透著不屈的風骨。村里請來木工,給孫老師的畫裝上畫框。這粗糙的畫框,放在城里同行們也許會認為很土,而孫金龍現在覺得很美,古樸自然。他用雞籠、簸箕做燈罩,懸上瓦屋頂,燈光柔柔地照亮了整個屋子。

篆刻藝術家鐘國康說,“很多藝術家都是農民的孩子,沒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我就不會成為藝術家。要讓村民對藝術更尊重,讓村民鼓勵孩子追求藝術。”

當一個聾者

比起作畫時的激情澎湃,孫金龍是略短于言辭的,話語完全不經修飾。更多時候,他獨享一份孤獨,寧愿當一個聾者。

聾者善視。拂去喧囂,美好盡在心里。

孫金龍從來都是寂寞的。小時候一起學畫的5個師兄弟,有的當官了,有的進學校做科研了,在畫畫的道路上堅持下來的只有他。

孫金龍一直在追求心中的禪靜,他的右手腕經常戴一串佛珠,一直有出家的想念,最終怕家人不理解而放棄。他認為,現在的藝術家首先是社會活動家,還要經營市場,這些他都做不來。而抓起畫筆,他可以48小時不睡覺。

早在1994年,孫金龍的作品就登上了美國《讀者文摘》的封面,作品名字是《無為》,98年他在江蘇山水畫展上獲獎的作品是《清凈無為》。

無欲則剛,也正是在這與世隔絕的足榮村,他找到了悟“道”之所。只要拿起畫筆,寂寞皆可拋諸腦后。以前畫畫,他不喜歡小橋流水,認為那太甜膩,只喜歡山林的冷寂和空曠。

現在,他開始畫上了村里的人家,以及慢慢升騰的炊煙。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