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遭遇中國:讓人敬,還是讓人畏——易中天專訪
貌似謙虛,實則叫板,此其志不在小。此番易中天談的是“文化大國何以可能”,他認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當口,中國正面臨一個關鍵節點,是讓人敬你,還是讓人畏你。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盛佳婉
目前世界對中國的心態只能用“大吃一驚”來形容,還談不上尊重,更談不上信服。
法家找到了實現平等的辦法,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辦法,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問題是,法家的法,不是“人民之法”,而是“帝王之法”。
未來中國讓人敬還是讓人畏?我們面臨著這個節點,或者說是一個瓶頸。政治文明問題無法回避,中國社會必須成為公民社會,個體必須具有公民意識。未來的趨勢是,全人類都要成為世界公民,否則就無法融入國際社會。“方管兒和圓管兒的接頭,是方的還是圓的?”易中天問。“亦方亦圓。”記者答。
“也可以說不方不圓,不倫不類,不三不四。我正在打造這么一個接頭,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學者與大眾對接起來,我稱之為‘三個對接’。所以,我肯定是‘不三不四’的。也可以說‘非驢非馬’,是個騾子。”易中天說。
貌似謙虛,實則叫板,此其志不在小。此番易中天談的是“文化大國何以可能”,他認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當口,中國正面臨一個關鍵節點,是讓人敬你,還是讓人畏你。
挖不出科學、民主、法治
南方周末:在談 “中國文化走出去”之前,先談談國內“中國文化熱起來”吧。比如成年人讀史熱、家長教小孩讀《三字經》、背誦古詩詞,等等。
易中天:簡單地說,讀史是為了現實。周公以降,中華文明三千年不斷,今天發生的事情歷史上大都曾發生過。翻開歷史總是能夠找到經驗教訓,也能找到應對策略。這是一。第二,創新離不開傳統。馬克思說過,我們只能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所有的傳統,都會“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人們也只能“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借他們的名字、口號和衣服,來“演出世界歷史的新場面”?,F在的“傳統文化熱”,便大體如此。很多人是希望今天的創新能夠有歷史的依據,也有少數人是想借尸還魂。
南方周末:那么,我們能否像丸山真男等日本學者一樣,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現代性的“內發性”元素?直白地說就是,假如中國原典中沒有明確論及“民主”,我們是否可以對原典進行邏輯推演,論證出“民主”來?用你的說法,這種方式叫“抽象繼承”?
易中天:我的主張是,對待文化傳統還是要“實事求是”,“是其是,非其非”。有些東西可是挖得出的,也有一些是挖不出的。就算挖得出,能挖多少,到什么程度,也要實事求是。就說“民主”,它首先是一種觀念,即“主權在民,政權民授”。其次,是一種制度,也就是要有人民授權的必要程序和方式。第三,是一種文化,也就是要成為人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傳統,我們有嗎?也就最多有一丁點。比如《孟子·萬章上》就說,天子有天下,是“天予之,人予之”,也就是既“君權神授”,又“君權民授”,我稱之為“雙重授權”。民主的傳統挖到底,也就到此為止了。
南方周末:“法治”應該沒問題吧?
易中天:嚴格地說也挖不出來。法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