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向前看,相信中國前進的方向”
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出現在中國媒體的新聞前臺。他們作為播音員、主持人和新聞編輯,代表中國向世界發聲。
責任編輯:郭力 馬昌博 李梁
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出現在中國媒體的新聞前臺。他們作為播音員、主持人和新聞編輯,代表中國向世界發聲。
長久以來,“國字號”的中國媒體里,尤其是與外語相關的新聞部門,有大批外籍人士在默默工作。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China Daily)或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都有“外國專家”,主要從事稿件的語言修改和潤色工作。
不經意間,隨著中國和世界的日漸交融,過去一直在中國媒體從事幕后工作的老外們,正走向新聞前臺——他們不再僅是“語言老師”,而成為播音員、主持人或者新聞編輯。甚至于那些曾經在西方主流媒體赫赫有名的面孔,有的也作為中國媒體的一員,向世界發聲。
這些來自西方的新聞人,是怎樣跨越新聞和文化的壁壘,適應中國媒體的規則?他們的新聞觀念是否會與中國的新聞制度發生沖撞,而他們又會給中國的媒體帶來什么?
蘇珊·奧斯曼說,她來中國以后的困惑之一是,為什么人們不習慣去質疑,這對于她來說很難理解。 (蘇珊·奧斯曼/圖)
蘇珊·奧斯曼:中西方有交流障礙
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僅僅英語中心就有近30名“外國專家”,而在去年初還只是15名。
這些外國專家中,《新聞縱貫線(The Beijing Hour)》主播之一蘇珊·奧斯曼(Susan Osman)應該是其中最“大牌”的一位。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時,奧斯曼都會用標準的倫敦口音向聽眾播報國內外新聞和時事。
51歲的英國人奧斯曼來華之前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資深主播,曾在多檔節目中擔任播音主持長達28年。但一位在英國留學八年的中國留學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毫無疑問,來中國工作,讓奧斯曼變得更有名了,“我之前在電視上見過她,但是可能不會記得名字。”
來中國之前,有朋友善意地警告奧斯曼,她可能僅僅是一個“高鼻梁的象征物”;也有英國媒介直接嘲諷她“淪為宣傳工具”。
但奧斯曼認為,中國經常被西方誤解,重要原因之一是交流上的障礙,“西方以自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