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4.14-4.21)
評審:劉洪波 劉小彪 錢克錦
No.1“抓壞人”與合作秩序的擴展
《財經》,4月28日,作者:汪丁丁
【推薦理由】很多政治行動、政治口號,在“學理”的顯微鏡下被一層層剝去偽裝,往往會令人感到滑稽。不過,現實卻往往是殘酷的,它經常是在你沖動之后,才毫不留情面地揭開你的瘡疤。你是想在“痛感”的麻醉下繼續勇往直前,抑或準備有所思呢?
No.2西方民族主義視野中的西藏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4月28日,作者:吳銘、汪暉
西藏“3·14事件”隨后的風波,既是西方世界對中國復興進程的一種政治反應,同時也顯示西方和中國對漢藏關系、民族-國家模式等問題的理解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
除了現實政治原因之外,很多西方人支持西藏獨立是基于其民族主義的知識。民族主義源頭之一是17世紀從神圣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相對單一民族的君主國?;谶@樣的歷史,西方民族主義知識主要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特文明的民族,應該建立一個國家,不要和其他有獨特文明的民族混在一起。
而在看待非西方文明時,他們習慣于按照自身的邏輯重構其他文明的形象。在這種認知框架下,擁有獨特文明的族群不可能與其他文明的族群構成一個政治共同體,他們無法理解亞洲地區復雜的族群關系,也無法理解完全不同于歐洲民族主義的內外關系。這是許多西方人認為中國和西藏應該分為不同國家的主要理由。
另一方面,支持“藏獨”的西方人當中,有相當部分其實是在道義上同情弱小民族、在政治上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但由于缺少對中國的歷史關系和傳統的具體深入的理解,像民族區域自治這種不同于多元民族國家模型的獨特制度,很難得到他們的理解。
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將以往帝國的地域、人口、文化和政治統一保留下來的主權國家,對于西方人來說,這一直是難以理解的“例外”。整個西方受自己的種族主義知識和民族主義知識的影響,不太能理解中國曾經有過的非常獨特的民族關系傳統,也不太能理解由于這種關系而形成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達賴喇嘛的“大藏區”方案,沿用的正是這種西方的民族國家理論邏輯。西方的這一邏輯,更可能激化民族沖突和民族主義。
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則在于,它事實上避免了西方民族主義知識和種族主義知識引向暴力的重大弊病,意味著多民族國家的另一種制度可能,意味著人類完全能夠擁有一種多民族多文明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西藏事件以及這一中西文化差異的顯現,提供了一個反思目前的民族國家體系和西方民族主義知識的契機。
【推薦理由】這是西藏事件發生后,國內報刊公開發表的、比較少見地試圖從西方的歷史文化經驗入手,來理解這次中西碰撞的文章。人類不是靠情緒生存的一種動物,“激憤”之后,總是需要冷靜,需要深入思考一些問題的,而本文則提供了一個比較恰當、深入的思考方向。其實,當你愿意傾聽對方的時候,你會發現許多時候理性、思辨的言語勝過了無數口號,更勝過向對方揮舞拳頭。至少,它不會讓你自己燒昏了頭。
紅網,4月28日,作者:董宏達
同樣是調查,香港大學生與廣東省總工會等多部門調查的結果出入之大,令人愕然。但只看支持他們觀點的論據,顯然廣東省總工會等多部門不如香港大學生。而且,廣東省總工會的調查及初步結論有諸多讓人看不懂:
第一,工會本應站在勞方一邊與資方博弈,替職工說話。但從“初步結論”來看,參與調查的各級工會認為職工待遇不錯,提出的證據只是在工廠食堂吃了飯,覺得不錯,諸如此類。難道職工待遇就是吃和???
第二,香港學生公布的報告稱,玖龍紙業存在工傷及死亡事故頻仍、工廠借工傷事故向無辜工人罰款斂財、經常無理巨額罰款工人、涉嫌長期嚴重違反中國勞動法規等問題。而初步結論中,也只是資方在喊冤,但資方的辯解也只是“一方證言”,而非事實。
第三,參與“血汗工廠”調查的部門不可謂不多,表明有關方面不可謂不重視,但至今未公布詳細的調查報告,未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
【推薦理由】省總工會的調查人員有備而去地吃一頓飯,聽取資方人員的解釋和表達信心,就得出了并非“血汗工廠”的“初步”結論。這大略就是目前調查給予社會的初步印象。迄今,我們看不到真正的“調查”,看到的只是“領導視察”,我們的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上的表現,除了興師動眾聲勢浩大之外,無論是在專業表現還是熱心上都遠遠不如香港學生。另外必須承認,香港學生調查所據的勞工標準遠遠高于內地,“血汗工廠”的結論應與此不無關系,或許是玖龍比大多數企業做得都好,才讓調查人員如此輕松。但由此我們便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依照香港學生們的標準,內地究竟有幾家企業能擺脫得了“血汗工廠”之名?
新華網,4月25日,作者:何勇海
據媒體報道,中國2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竟有183個想建“國際大都市”,為何有這么多城市的管理者不著調?
原因恐怕就在于“國際大都市”在國內更多的只是個概念,并無具體標準可以操作和衡量,而且其建設過程,似乎永遠處于“正在進行時”,無法檢驗得失成敗。他們以為“城市大一些,馬路寬一些,樓房高一些,廣場靚一些,車輛多一些,人口密一些”,便是“國際大都市”了,實質上“國際大都市”的口號,只不過是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這塊“遮羞布”遮擋的還有以地生財的圖謀。一些城市政府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土地出讓。在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幌子下,一些城市紛紛寅吃卯糧,大搞“圈地運動”,因為他們深知,只有大刀闊斧地圈地、拆遷、賣地,將城市面積做大,增加土地供給,才能增加城市財源。個別部門和官員更是乘機中飽私囊。
最大程度地增加地方百姓的福祉,才是城市建設的最終落腳點,一座宜居、安居、樂居的城市,對百姓來講,恐怕要比戴頂“國際大都市”的帽子實惠得多。
【推薦理由】“183個國際大都市”,這或許是中國城市管理者們集體給世界講述的一個最大的笑話。別說他們很傻很天真,其實他們精得很!
(責任編輯 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