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318)
但總有一些人,不把藏在肚子里的怨憤當批評,不把口頭流傳的嘲諷當不滿,以為掩蓋住有些事實,人民的批評就虛無縹緲,以為制造出表面的歌舞升平,就叫作和諧。
責任編輯:史哲
(3.9-3.16)評審:張傳文
No.1 人民對政府的批評并不少
《長江日報》,3月13日,作者:劉林德
(原文摘編)總理溫家寶說,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在中國,總理發話可能就是非常管用的條件。于是今年的兩會有了比較生動活潑的局面,批評是顯見的多了。批評、監督、質詢政府,是代表委員的規定權力之一。不用,或者用了不讓所代表人民知道,這只能說明不正常。
至于普通人,比起代表委員來,批評政府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隨便在哪個城市乘出租車,都會聽到司機批評政府。那些民間流傳的段子,活靈活現,入木三分,多少是沖著政府和官員去的?我不相信政府官員都不知道這些現狀,不知道這些個民怨。事實上,就連政府人員自己,也經常拿這些段子自我解嘲。
只要不是閉目塞聽,有意裝糊涂,應當知道,人民現在對政府的批評并不少。但總有一些人,不把藏在肚子里的怨憤當批評,不把口頭流傳的嘲諷當不滿,以為掩蓋住有些事實,人民的批評就虛無縹緲,以為制造出表面的歌舞升平,就叫作和諧。
捏著鼻子哄眼睛,把人民的智商想象得無比低下,為什么?這是因為人民的批評對官員影響甚微,他不大在乎。只要紙面上干凈,他的考核升遷就白璧無瑕。
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是要創造條件讓人民能堂堂正正、光明無畏地把不滿講出來,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批評管用,也就是說,人民覺得你不行,你就不行;要讓人民來決定批評權,不給就不行。沒有這些,哪怕批評滿天飛、又能怎么樣呢?
【推薦理由】雖然現實中總是存在著“跨省追捕”、“誹謗政府罪”這種最荒誕的政治鬧劇,但也必須承認,今天的中國人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