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論】高官廢話大全

當被問到政府有何對策時,有時官員會說,“我們會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其實這就意味著:他們暫時什么也不會做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主席朱振中發言狠批:“千篇一律的會議和生搬硬套的官樣文章,被群眾戲稱‘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形式越搞越繁瑣,就是落實不了。”他的題為《狠剎搞形式唱高調?;茏拥牟徽L》的8分鐘發言,不但9次換來整個會場的熱烈掌聲,也獲得輿論的一致叫好。

其實,不只是在中國,在西方民主國家,政治上的“空話廢話”,一樣多的是。

當西方政府高官面對媒體的尖銳提問和質詢時,他們不會像我們的某些官員那樣質問對方“你怎么引導輿論”,但這不表示他們會開誠布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反他們為逃避責任、模糊焦點、混淆視聽,一樣會說出大量模棱兩可、滑不溜手、說了等于沒說的廢話。

本期專欄且輯錄其中的一部分,與大家分享,也讓大家有所察覺,在西方的民主社會,也有那些“正確的廢話”和“漂亮的空話”。

當高官被追問個人是否要就某個問題負責時,他往往會搬出政府是“集體負責”的這面擋箭牌。

其實真正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集體不負責”。

當被記者苦苦相逼、再三追問時,官員往往會斷然說:“我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

其實真正的意思是:他已經招架不了你的問題。

當記者對官員公務以外的問題追根究底時,他往往會以“不回答私人問題”作答。

其實公“私”不分、公器“私”用、中飽“私”囊等等,都牽涉“私人”問題。

當記者進一步追問時,官員往往以“不回答假設性問題”作答。

其實這就意味著:那是一個答了對他不利的問題。

當被問到政府有何對策時,有時官員會說,“我們會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其實這就意味著:他們暫時什么也不會做。

有時政客會說,“我們不能取悅所有人。”

其實這就意味著,他的政策將會得罪大部分人。

有時政客會說,“我們要向前看。”

其實就是請大家忘記他們以前做過的錯事,再次投他們一票,讓他們再哄騙下去。

有時政客會說,“現在還不是適當的時候,等到時機成熟,我一定會‘第一’時間通知大家。”

這往往就意味著“第二”、“第三”、“第四”時間……

有時某政黨說某個說法是“某黨員的個人意見”,或者政府說某總統、總理的說法是“某閣員的個人意見”。

意思就是要與他劃清界線,不要被他牽連,也就是港人所說的免得“被他拖落水”。

如果可以的話,官員都不會承認自己“犯錯”,只會說“有改善的空間”。

一旦被證明真的犯錯了,西方政客往往會善用被動語法以及過去式,所以他們會說“mistakes were made”(錯誤被犯下了),而不是“I made mistakes”(我犯過錯),更加不會說“I am making mistakes”(我是在犯錯)。

到最后,還有一句百搭“金句”可以把問題推得一干二凈,那就是推說:“有人想把問題政治化。”

當然大家會追問:政治不就是眾人的事嗎?政治的本質,就是公眾事務。為什么官員行使公權力,決策獨斷獨行,那不算是“把問題政治化”;民眾質疑或批評,就是“把問題政治化”呢?

說了這么久,那么香港兩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和曾蔭權,又對這個金句寶庫,有過什么貢獻呢?

先說董建華。每當香港出現事故或者政府施政失誤,記者追問,某些官員是否需要問責下臺時,董建華就會搬出他的“金句”:

“留低(留下)比離開,更加需要勇氣。”

再說曾蔭權。當民意調查顯示其民望下挫、屢創新低,面對記者及民意代表鍥而不舍的追問,他也曾搬出“金句”:

“民望于我如浮云。”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政治廢話,可以去買一本自嘲為“厚顏無恥、固執己見的指南:荒謬可笑、令人誤會、毫無誠意”的小書——Nick Webb所著的《胡說八道詞典》(The Dictionary of Bullshit)。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