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級,以世博的名義
繼“無與倫比”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上海世博會在開幕前即創造了諸如“參展國家及國際組織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多項世博歷史之最。如今,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已經觸手可及。"
責任編輯:傅劍鋒
■編者按:
繼“無與倫比”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上海世博會在開幕前即創造了諸如“參展國家及國際組織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多項世博歷史之最。如今,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已經觸手可及。
本報將從本期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解讀世博”,觀察世博之于上海這座城市的細微變化,深度解讀世博會賦予中國的意義等,敬請期待。
2000年,美國沒有參加德國漢諾威世博會;2010年,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卻“下決心不讓美國成為唯一缺席上海世博會的國家”。美國館負責人說:“因為這是在中國。”
同樣,上海世博會,對中國與上海也具有獨特意義。特別是承辦者上海,視之為城市升級、經濟轉型、觀念革新的契機。因此,在上海的一些核心研究者看來,世博會能夠創造多少經濟效益已經不是首要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提升軟實力”。
對上海來說,世博會是借國家的力量實現城市升級的難得契機。 (IC/圖)
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 (IC/圖)
上海世博會的芬蘭館 (IC/圖)
“因為這是在中國”
參加上海世博會,對美國而言,也許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對其它許多國家,則是基于和中國的經貿考量。
一年前,美國是否最終會參加上海世博會,曾一度成為海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彼時,金融危機的影響,讓美國政府的籌款一度受阻。但當被問及美國是否會出現在上海時,美國館的負責人Alen女士哈哈一笑,“一定會來,因為這是在中國,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國家。”她反復強調“中國,哇哦,是中國”。
美國的法律禁止政府用公共財政參加世博會,所以該國沒有參加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其在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的表現也很不起眼。
一年后,盡管6100萬美元的預算費用中仍有800萬贊助“尚未得到保障”,但占地6000平米的美國館已經順利進入布展階段,并將于今年5月1日按時開館。近幾個月來,中美關系受到對臺軍售、谷歌和達賴喇嘛等一連串事件的沖擊而漸趨緊張,美國駐上??傤I事希望美國館“成為中美關系上的一個亮點”。
美聯社最新的評論說:世博會提供了一個開展文化外交的機會,美國希望通過世博會減少中方對它的不信任。
與美國更多打的是政治算盤相比,許多國家決定參加上海世博會更多的則是基于和中國的經貿考量。
上海世博會芬蘭參展組委會副總代表傅明睿先生坦言,如果換作其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