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數據,到底誰說了算
從2005年到200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年上漲率分別是8.4%、6.4%、8.2%,6.5%,從未突破過兩位數,一直與公眾感受不符。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誰也不相信去年中國的房價漲幅僅僅是1.5%,但這恰恰是權威的國家統計局所提供的數據。由此而產生的疑問是,國家統計局、住建部系統、中介機構以及各類地產研究機構,他們的數據來源分別是哪里?他們的計算方法有何不同,為何會得出大相徑庭的結論?
(CFP/圖)
當火爆的房地產市場遭遇溫和的房價數據,被激起的只能是洶涌的民意。
一個月前,國家統計局如往年一樣,公布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為101.5。媒體以“2009年房價上漲1.5%”為題廣泛報道,質疑聲潮立起。
不久,就有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明確質疑,話題再度升溫,隸屬于統計局系統的代表委員兩會期間一直被媒體窮追不舍。
國家統計局的反應算得上迅速。政協開幕當天,局長馬建堂就表示,當前的數據采集方式、計算方法和公布方式,都需要改進,并公布了一份33頁的調查方案。
隔了一天,又有五十多位開發商、地方統計局、中介機構被邀請到統計局座談,馬建堂甚至發了火,因為一位地方統計系統人員稱“目前的統計體系是完美的,數據是真實可靠的”。
但是,數據公布一個月后,仍有經濟學家湯敏在上周末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直言“不相信”。的確,官方解釋有了,但公眾的迷惑并沒有削減太多。為什么一個計算方法的不同,就得出了與公眾感受相去千里的結果?為什么開發商上報的數據就不真實了,這個不真實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結果?最關鍵的是,如果不信統計局,又能相信誰?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統計數據之亂,已非新病,而是頑疾。200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北京1、2月份房價指數是上漲7.3%,北京市建委的數據卻是17.3%;2007年國家統計局說深圳5月份的房價環比僅上漲1%,但深圳市土地和房產交易中心的同一個數據卻是22.86%。
今年年初,中國社科院的藍皮書顯示,2009年商品房價格上漲幅度在5%-10%之間,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RECIO工作室報告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算出的數據都超過了20%,但最后公眾等來了國家統計局的1.5%
國家統計局:只能看趨勢?
對于驚人的“1.5%”,房地產業界的反應卻沒有公眾那么大。“基本上每一年,統計局的數據都比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低,我們已經習慣于只把它作為一個大趨勢來看。”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北方區域研究中心總監劉利勇說。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是上海一家民間研究機構。
從2005年到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