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金太陽”工程史上最強光伏產業扶持政策遭遇質疑

“金太陽”,這項原本拯救國內近萬家光伏企業于金融危機“水火”的補貼工程,由于機制漏洞,并缺乏相關配套規范,最終恐只落得“隔靴搔癢”,更為嚴重的是,對“金太陽”趨之若鶩的中小光伏企業,或因這項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而最終“灼傷”自己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金太陽”,這項原本拯救國內近萬家光伏企業于金融危機“水火”的補貼工程,由于機制漏洞,并缺乏相關配套規范,最終恐只落得“隔靴搔癢”,更為嚴重的是,對“金太陽”趨之若鶩的中小光伏企業,或因這項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而最終“灼傷”自己

對于更多地中小企業來說,金太陽是“及時雨”,還是一味“飲鴆止渴”的毒藥,仍未可知。 (CFP/圖)

“分羹”百億補貼

本月底,“金太陽工程”第二期項目截止。自此,近100億元來自政府對于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財政補貼,即將全部塵埃落定。

2009年7月,財政部、科技部以及國家能源局三部委啟動了“金太陽示范工程”,規定將對我國并網光伏發電項目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計劃補貼規模已經達642兆瓦左右。

如果以投資成本每瓦29元來計算的話,此次金額約100億元左右的補貼,被稱為“中國光伏產業有史以來最強的產業政策支持”。

在“金太陽”工程實施伊始,一期申報在各省就掀起了不小的熱潮。按照政策,每個省最多申報不能超過20兆瓦,但僅以山東一個省為例,就有超過100兆瓦上報至省里;而有實力的光伏企業,例如英利集團一家,上報的規模就達50兆瓦。

在“先占先得”的申報熱潮中,企業做假標,使用劣質產品以次充好紛至沓來。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為了多得到財政補貼,采取“低購高報”的辦法,提高系統總造價,借此騙取補貼。更有甚者,直接使用不符合補貼質量要求的劣質產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