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反抗絕望》的學風問題
我做了很有限的查考,發現這種突然出現的、迥異于汪暉慣常風格的論述,往往出自他人之手。更直白地說,是從其他人的書中抄來的!沒錯,這是抄襲和剽竊。
責任編輯:劉小磊
編者按:
近年來,國內的學術泡沫、學術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已引起社會各界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注意。學術研究是求真知求新知的高尚事業,自有其倫理底線,容不得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學術界的因循茍且,助長了學術腐敗現象。單靠“自律”,恐怕已經沒什么指望了?!赌戏街苣吩谥R界有很多讀者,我們愿意為學術、文化批評提供一個平臺。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
《反抗絕望》河北教育2000年12月版
《反抗絕望》北京三聯2008年版
汪暉的“第一桶金”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是著名學者汪暉的博士論文。該書已有四個版本:1990年臺灣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繁體字版、1991年上海人民版、2000年河北教育版、2008年北京三聯版。汪暉為2000年的版本寫了“新版序”。在“新版序”中,汪暉說:“魯迅研究是我個人的學術生涯的起點,這一點至今對我仍很重要。”取得博士學位后,汪暉即離開了中國現代文學領域,投身于一個更宏闊、更富于挑戰性的學術空間。但是,《反抗絕望》這本書,卻是奠定汪暉學術地位的著作,用一句俗話說,是汪暉的“第一桶金”。此書出版后,即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產生重大影響,很快成為這個領域的名著。
由于生性懶惰、不求進取,我一直沒有讀過這本被一些人視為“經典”的名著。前不久,在一家不大的書店里,遇見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反抗絕望》(該版曾多次印刷,本文用的是2000年12月版、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本。下引本書,同時標注這個版本和北京三聯的第四版,后者只增加了一篇答記者問和“三聯本跋”,跋中交待:“這次重印即以河北教育版為據,文字上未做更動。”),于是買了一本。據汪暉“新版序”,這新版本刪去了原書的第四章,但將其中的一節編入第三章。另外只對個別字句有所改動。
懷著一絲歉意,也懷著一些敬意,我立即讀起了這本《反抗絕望》。讀完后,卻有話如骨鯁在喉,不得不說。這本書對魯迅心靈的剖析、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如何,在此姑且不論。我在這里只說兩個低層次的問題:一是論述語言的文理不通問題;二是抄襲與剽竊問題。
汪暉的文章,向以晦澀著稱。如果僅僅是晦澀,但文理通順、并無文法上的錯誤,我以為無可厚非。畢竟,晦澀也是一種語言風格??档虏痪褪只逎??并不影響其成為哲學大師。如果晦澀的同時又常常文理不通,甚至正是因為文理不通才讓人感到晦澀,就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了。在汪暉的《反抗絕望》中,這種晦澀而文理不通的現象,或者說,因文理不通而晦澀的現象,就很嚴重。不過,在晦澀的論述中,不時也會遇上一兩段頗為清通易懂的話,令我心中一喜,有如在沙漠中遇上一汪清泉,在荊棘叢中遇上一片綠草地。但同時也對汪暉論述方式、腔調的突變心生疑惑。喜用超長的單句,是汪暉的一大特色。即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汪暉往往也要用十分復雜的句式來說明。但在突然出現的“清泉”和“綠草地”中,超長的句式不見了。一個人的論述風格為何會突然發生這種短暫的變化?
懷著這種疑惑,我做了很有限的查考,發現這種突然出現的、迥異于汪暉慣常風格的論述,往往出自他人之手。更直白地說,是從其他人的書中抄來的!沒錯,這是抄襲和剽竊?!斗纯菇^望》中,抄襲和剽竊的現象,是很嚴重的。而這,正是我在此要說的第二個低層次的問題。
把話寫通,并不容易
先說語言的文理不通問題。
新版的《反抗絕望》,正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論述:
魯迅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深刻、也最復雜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這位深刻的思想巨人以他獨有的敏銳感受著自己的內在矛盾,那種精神痛楚銳利得有如承受酷刑的肉體的感覺。他頻頻使用“掙扎”、從“沉重的東西”中“沖出”等意象,使人感覺到魯迅是以他的全部身心經歷著內心深處的思想風暴。
正如列文森把梁啟超的精神結構視為“關押自己的牢籠”一樣,魯迅的主觀精神結構也是一種宛如蛛網的意境,它是由許多無法避免的矛盾言行,各不相容的思想交織而成的。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魯迅對自身的矛盾有著深刻的內省與自知,但卻不得不同時信奉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從而長久地處于精神的矛盾和緊張之中。……(p3/pp49-50,“/”前為河北教育版的頁碼,“/”后為北京三聯版頁碼,下同)
以上是全書開宗明義的兩段。下面對有問題的句子做一點分析。
“那種精神痛楚銳利得有如承受酷刑的感覺”,——在汪暉的論述中,這句話不算太離譜。但細想起來,仍然是有問題的。“痛楚銳利”,已經是一種比喻,即把痛楚比喻成某種尖銳鋒利的東西,再說其“有如”某種“感覺”,就很別扭。再說,“酷刑”有許多種,并非所有“酷刑”帶來的都是“銳利”的痛楚。
“他頻頻使用‘掙扎’、從‘沉重的東西’中‘沖出’等意象,使人感覺到魯迅是以他的全部身心經歷著內心深處的思想風暴。”這句話至少兩處有問題。前面用了人稱代詞“他”做主語,后面就不能再用“魯迅”代替“他”。因為這樣一來,“他”和“魯迅”就成了兩個人。按照這句話的語法意義,是一個被稱作“他”的人采取了某種行動,才讓人感覺到“魯迅”有某種表現。“以他的全部身心經歷著內心深處的思想風暴”,這句話的問題就更明顯了。“以全部身心”去做某事,意味著“心”已被作為一種手段、一件工具,又如何再去經歷“心”中的風暴。這就仿佛在說:“以全部的碗去舀碗中的水”、“以所有的手指去搔自己手指上的癢”。
“正如列文森把梁啟超的精神結構視為‘關押自己的牢籠’一樣,魯迅的主觀精神結構也是一種宛如蛛網的意境”。這句話也是明顯不通的。“列文森”在這里具有主語的功能,他完成了某種行為。既然是“正如”列文森,后面就應該有人以“主語”的身份做一件類似于列文森行為的事。后面出現的人物是“魯迅”,而“魯迅”在這里扮演著“定語”的角色,“主語”是空缺的。到底誰“正如”列文森,沒有說。其實這里的主語是論述者汪暉。是汪暉仿效列文森,把魯迅的主觀精神結構視為“宛如蛛網的意境”。所以,對這個意思的正確表述是:“正如列文森把梁啟超的精神結構視為‘關押自己的牢籠’一樣,我把魯迅的主觀精神結構視為一種宛如蛛網的意境。”(“意境”一詞,在這里很突兀,且頗有歧義。但源于列文森一書的漢譯,并非汪暉首創,姑不論。)“它是由許多無法避免的矛盾言行,各不相容的思想交織而成的。”這里的“言行”二字,頗不妥當。“言行”是外在的東西,如何成為構建“主觀精神結構”的材料?人的“主觀精神結構”可以由各種思想、知識、意識等構成。而“言行”則是“主觀精神結構”的外在的、客觀的表現。“但卻不得不同時信奉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這里的“信奉”一詞,也是很成問題的。所謂“信奉”,是信仰并崇奉、相信并奉行之意。“信奉”的對象,通常是外來的東西。對從自身內部產生的思想,不宜用“信奉”一詞。更重要的是,這與事實是不符的。魯迅有著許多相互矛盾的思想。這些思想相互糾纏著,又相互懷疑著??梢哉f,絕大部分思想,僅僅是作為一種思想而存在于魯迅大腦中,而并不被魯迅“奉行”的。如果那些一團亂麻般的思想都被魯迅“奉行”,那魯迅早被送進精神病院了。
把話寫通,并不容易。偶爾有一句不通的話,不應大驚小怪。但如果經常性地文理不通,一段話甚至一句話中,都有多處語法和邏輯問題,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學術語言,也不妨有自己的風格??梢云揭?,也可以晦澀;可以樸素,也可以華麗。但無論哪種風格,都應該力求論述的“準確”。不能準確地表達每一個具體的觀點、每一個細微的認識,又如何能保證總體的學術見解能準確地傳達?按照我的理解,一個人如果有意識地寫得平易、樸素,就可能少犯語法和邏輯錯誤。而如果刻意追求晦澀和華麗,就可能多犯語法和邏輯錯誤??桃庾非笕A麗的人,不少見??桃庾非蠡逎?,也并非沒有。在我看來,汪暉的晦澀,很大程度上就是刻意追求的結果。明明一件簡單的事,明明一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