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助推中國再高速發展30年

中國高增長的故事才講了一半。不過,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低,勞動力成本較低,資本相對稀缺,應該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卻出現了相反的趨勢。中西部的這種趕超是背離比較優勢的趕超

責任編輯:戴志勇

中西部趕超東部,比較優勢比政府投資更重要

◆編者按:盡管經歷了30年高增長,但按人均算,中國依然是一個窮國。據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舫估測,2013年,人口紅利就將消失,未來30年中國靠什么保持高速發展?在中西部趕超東部沿海地區的過程中,是否有可能跌入新的陷阱?南方周末約請蔡舫教授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中國高增長的故事才講了一半。不過,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低,勞動力成本較低,資本相對稀缺,應該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卻出現了相反的趨勢。中西部的這種趕超是背離比較優勢的趕超

圖1 農民工工資增長率

圖2 東中西部資本勞動比

“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到來

南方周末:年后,沿海“勞工荒”鬧得很厲害。一個血汗勞工的時代,似乎正在過去。但關于劉易斯轉折點是否已到來,還存在爭議。你怎么判斷?

蔡窻: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出現。主要依據是,現在對勞動力的吸收已經超過勞動力供給。但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有時難于判斷,計算剩余勞動力最有爭議。

當對勞動力的需求超過供給時,自然會引發工資率的上漲。通過對農民工工資率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說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情況應該最具說服力。

如圖1所示,2002年農民工工資增長率為2到3個百分點,2003年該增長率變為5到6個百分點。在此之前,農民工工資幾乎沒有增長。從實際工資增長率來看,2004到2007年期間一直保持在7%以上,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2008年實際增長率達到19.6%。即使短期的波動,都沒有阻止劉易斯轉折點規律性的作用,2009年農民工工資增長率也達到兩位數。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失業率高達10%時,中國已出現了普遍的“民工荒”。我堅持認為,中國的“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到來。

南方周末: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勞動力供給還很豐富,怎么看待這種觀點?如農村還有剩余勞動力,幾百萬大學生就業尚未解決,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卻只有1000萬左右。

蔡窻:對“劉易斯轉折點”到來持否定態度,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三種原因。第一種是加爾布雷斯所謂的“傳統觀念”,是指長期認為是這樣的情況,即使它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依然難以消除。例如多年來,任何人做演講時總在講人口多,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這就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第二種是沒做經驗工作,或沒有很好理解中國統計,世界銀行的一篇文章題為“當經濟改革快于統計改革”,說中國經濟發展太快,統計改革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

第三種是局部的觀察,西部地區依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種局部觀察成為最有啟發的部分,即中國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方?

我國曾經的就業困難有三個因素:周期性失業、自然失業和制度性失業(以剩余勞動力和冗員的形式表現出來)?,F在,制度性失業越來越少,周期性失業也已經過去,剩下的主要是摩擦性和結構性的自然失業現象。大學生面對的主要是自然失業。

劉易斯轉折點

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發展中國家,工業部門的發展可以不用加工資吸收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而勞動力轉移剛好停滯的時點。簡言之,就是在這個轉折點之前不論有多少新增就業,工資都不會漲;在這一點之后勞動供給不再是無限的,工資開始上漲。
第三個轉折點,二元結構將消失

南方周末:如果勞動力的總體需求已經超過供給,是否意味著進城務工者的工資將持續普遍上漲,中國勞工將從實質上進入“尊嚴時代”?

蔡窻:可以用三個轉折點概述經濟發展過程。第一個轉折點是“劉易斯轉折點”。其特征為,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結束,但并不意味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