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納稅人有了解公共預算的權利
把一個法律意義并不大的關于預算的“解釋說明”文本,年復一年地送到立法機構去審查和批準,這是否恰當?
富蘭克林說: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納稅。稅收貫穿人的一生,點點滴滴,匯聚成一國的財政。而財政預算的公開,則是民眾了解財政分配、監督政府和維護公平的第一要義。
兩會期間,財政部長提交了《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被學術界評論為“透明程度仍然不夠”。政府財政預算依法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本該成為納稅人的天然權利,但在我國,卻仍被許多政府機構視為是“國家機密”。
財政預算能否公開?能否彰顯“比太陽還要有光輝”的公平正義?本刊就此采訪了“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團隊創始人吳君亮。
1 日前,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地方財政預算信息公開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地依法、及時、主動公開財政預算信息,并對預算信息公開的內容、方式和范圍作出了統一的要求。你怎么看?
吳君亮:從一開始,我就注意到此事了。我看到了許多對此事的新聞報道,我上財政部的網站和百度都搜索了,但至今未能看到全文。這是好事,但我也擔心各地反而用這個報告做擋箭牌,拖延預算的全面公開。
2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財政預算報告有怎樣變化?
吳君亮:與去年相比,變化不大。目前的這個預算報告,只是一個關于預算的“報告”,財政部也說只是對預算的解釋說明,所以它并不是預算本身。
3 你怎么評價今年的財政預算報告?
吳君亮:我想,把一個關于預算的報告,一個法律意義并不大的“解釋說明”文本,年復一年地送到立法機構去審查和批準,這是否恰當?財政部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似乎更多的是想將目前的這個預算報告,變成一個預算案的簡約本,對人民有個搪塞的東西。
4 老百姓普遍關注的“三公” 消費(公車消費、公費出國、公務接待費)屬應公布范疇嗎?
吳君亮:應該是屬于公布的范疇,因為這些消費使用的是公幣。大概是害怕一旦公開,這些消費特權就會受到限制,甚至喪失。不公開,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問題了,沒人愿意自動放棄少數人的既得利益,目前我們政府內的特權階層也不例外。其實,廣州市公布的部門預算已經相當到位了,再往下一步,公開項目預算的細節,大部分的“三公”消費就水落石出了。大家再努力一把,廣州就基本可以稱為典范了。
5 財政預算公開應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吳君亮:至少應該有這么4個部分:1.部門介紹和所要做的工作,并有量化指標;2.人員編制;3.基本支出,即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4.項目經費:各項目的名稱、內容和目標,及具體支出細節。
用白話講,就是不僅要要公開大賬,還要公開中賬、公開小賬,要公開整個賬本。
6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重申“財政預算是否進一步公開需要法律支撐”,你怎么看?
吳君亮:劉廳長的說法表明了他的立場,也令人遺憾。
7 目前,財政預算公開主要還存在哪些阻力?
吳君亮:預算改革已有十多年,第一階段,技術準備,我把它稱為“紙上階段”,可說已經完成。第二階段是公開和社會參與的階段,是預算改革的實戰階段了,這個階段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調整,那么既得利益群體就可能變為阻力,事實上已是如此。
8 老百姓如何參與和監督財政預算公開?
吳君亮:首先是爭取預算公開,向你所在的地方政府提出預算公開申請,這在目前也大概是唯一切實可做的。公開以后,我們再來研究預算,批評預算,進而起到監督的作用。
9 如果發現不合理的財政支出,該怎么辦?
吳君亮:向人大代表反映,要求他們制止。同時也可向政府的其他相關部門反映,也可訴諸新聞媒體。
10 如何推進財政預算更公開、更陽光?
吳君亮:讓越來越多的納稅人認識到,他們有了解公共預算開支的權利,喚起納稅人的公共預算意識。只要有足夠多的人來要求,預算就一定能更公開、更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