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覺敏 緬甸新力量
“跟軍政府的多次接觸顯示,他們希望我黨和我本人在國家經濟建設上扮演重要角色。在這方面,我有別人難以取代的地位與作用”
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以及內部思變的推動下,緬甸軍政府宣布將在2010年5月舉行全民象征公投和多黨派大選,“在打好基礎后,逐步將軍政府管理方式,轉變成一個民主的,文官政府”。但是,這個“民主路線圖”,并不為昂山素季的民盟接受,因為新憲法修改案已經完全排除昂山及其追隨者參選的可能。
在軍政府與昂山民盟對立下的緬甸,緬甸民主聯合黨(United Democratic Party)發展迅速,這一政黨囊括了開國元勛第二代(比如開國總理吳努的兒子吳翁、女兒丹丹努、緬甸法律之父吳欠吞的兒子吳衣吞等)、奈溫軍政時期和現軍政府的退役將領(比如吳頂隨少將、吳達溫中將等),以及昂山素季民盟的重要干部(比如原民盟中央吳納敏、吳布貌等),其成員已經超過300萬人。民主聯合黨的路線是承認軍政府的執政地位,也是唯一同意軍政府修憲案的在野大黨,期待通過國會的民主運作和聯合政府的方式,參與國家管理,逐步改善緬甸的現狀,把緬甸納入東盟和全球化發展的軌道,實現緬甸的富國強民。
吳覺敏在加拿大打高爾夫球 (丁果/圖)
緬甸民主聯合黨的靈魂人物,就是它的常務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吳覺敏。
吳覺敏(U Kyaw Myint ,中文名胡華),是緬甸極為傳奇的一個人物,也是緬甸復雜的民族構成以及近50年來復雜歷史的一個縮影。
他是一個混血兒,出生于緬甸撣邦貴開縣孟波鎮,靠近中國云南的碗町市,父親為緬甸的克欽族人,母親是緬甸本土華人。
吳覺敏的父母是英國殖民時期緬甸的精英人物,而他本人曾在中國云南受中文教育。因為緬族采取高壓民族政策,奈溫政府對地方的壓制加大,導致具有左翼思想的吳覺敏1971年加入到緬共領導的緬甸人民民主解放事業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民主戰士。吳覺敏從基層干起,身經百戰,成為緬共和緬甸地方武裝中著名的戰將。
但是,隨著緬甸形勢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后對緬共政策的改變,以及緬共陷入僵化教條,尤其是內部的分裂,吳覺敏認為武裝革命改變緬甸的道路已經行不通,因此在1989年率先反對內戰,與緬甸軍政府談判尋求和解。吳覺敏的建議得到了諸地方武裝力量的支持,并最終結束了緬甸近40年的內戰,使緬甸歷史翻入新的一頁。
從1991 年起,吳覺敏做為各邦的總代表常駐仰光,接洽各邦與緬族軍人的合作交涉事宜,并參與緬甸國家邊疆開發委員會的工作,擔任部長級的國家邊疆開發委員會副主席。除此以外,吳覺敏還兼任各邦特區中央財政部副部長。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吳覺敏從一個軍人,轉變成一個政治家,累積了中央政府的經驗,培養了全國的視野,更奠定了與各邦地方政府及武裝力量的緊密聯系與豐沛人脈,成為全國知名的領袖。
與此同時,吳覺敏展現了驚人的企業家能量。他在1991年到1997 年之間,創建了緬甸最大的企業財團即中原集團,下轄銀行、房地產、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總資產達到60億美元左右。
1997年,由于吳覺敏一直認為緬甸必須融入全球化與東盟現代化的潮流,因此反對長期軍管,并出走海外,先到了泰國,后到了美國,居住一段時間后,再移民到了加拿大。不過,對于緬甸的使命感,讓他不想客死異鄉,而是把這段政治流放生涯當成新的充電。1999-2002年,他在新加坡修讀英國瓦特大學的MBA課程,雖然沒有完成,但卻一直沒有荒廢過研修政治、經濟方面的學術。2002年到美加后,他前往歐洲潛心考察研討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衛生等,為未來緬甸的現代化籌劃藍圖。
中原集團被軍政府接管后,吳覺敏從零開始,進入西方的資本運作市場,先后建立了多個上市公司,重新累積經濟實力。而作為民主聯合黨的創始人之一,他不諱言自己是黨的主要經濟支柱,并憑藉著與緬甸各邦的關系,拓展黨在緬甸的地方力量。同時,他在美國、加拿大的優勢,也讓他挑起黨內負責國際事務與經濟財政的重任。
吳覺敏身上的華人血統,使他對中國和中華文化情有獨鐘。1997年和2001年,他兩次帶隊訪華,受到陳至立、程思遠、柴澤民等有關領導人的接待,并與貴州、新疆等地的“封疆大吏”煮酒論英雄。他還設立世界兒童基金會,對中國的貧困兒童教育事業投入了數千萬人民幣的援助,或許,這是他對少年時代在云南求學的一種回報。
“血液里流著對緬甸的使命,”吳覺敏這樣解釋自己對緬甸“說不清,理還亂”的情意結,隨著大選即將舉行,他準備回去效命自己曾經出生入死、也建立過輝煌事業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