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與《沙家濱》的寫作——汪曾祺誕辰90周年紀念
江青對于《沙家浜》一抓到底,從劇情、人物到唱腔、舞美、表演都要親自過問。正是在江青“十年磨一劍”的嚴格要求之下,《蘆蕩火種》最終被打磨成為經典樣板戲《沙家浜》。
責任編輯:馬莉
■背后風景
1970年5月15日,京劇《沙家浜》的定稿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隆重舉行。會場里面對面擺放著兩排桌子,正面坐的是江青、姚文元、葉群等人,對面坐著劇團的演員和汪曾祺。每人面前放一本二號仿宋體大字印刷的劇本,由洪雪飛、萬一英等演員輪流朗誦。讀到一個段落,江青說:“這里要改一下。”汪曾祺就當場改寫……
汪曾祺是運用高度詩化的散文語言寫作京劇劇本和短篇小說的文學大家,他曾經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并且表示自己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正是基于博大精深的人道理想和人文關懷,汪曾祺在文藝創作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淡定溫暖、平和素凈的詩化境界和靈動活潑、不拘一格的話語風格。四十多年過去,現代京劇《沙家濱》的經典化語言、經典化唱腔、經典化人物、經典化表演,依然是中國戲劇史上的藝術豐碑。
【一】為保存《沙家濱》的江湖游民氣息,汪曾祺對江青陽奉陰違
1963年12月下旬,北京京劇團接到由江青交來的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演出的《蘆蕩火種》劇本,立即由黨委書記薛恩厚、副團長蕭甲、藝術室主任楊毓敏和專職編劇汪曾祺成立創作組,集中力量從事京劇化的移植改編。由于《蘆蕩火種》的原劇本有較好的基礎,京劇演出本很快改編完成,并且迅速被搬上舞臺。只是由于時間過于倉促,首輪演出的效果并不理想,從而引起江青的強烈不滿。
據蕭甲回憶說:“改《蘆蕩火種》第一稿時,汪曾祺、楊毓敏和我住在頤和園里,記得當時已結冰,游人很少,我們伙食吃得不錯。許多環境描寫、生活描寫是從滬劇來的,改動不小,但相當粗糙。江青看了以后,讓她的警衛參謀打電話來不讓再演。彭真、李琪、趙鼎新等北京市領導認為不妨演幾場,在報上做了廣告,但最后還得聽江青的。這出戲在藝術上無可非議,就是因為趕任務,以精品來要求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